初秋时节,秋老虎发威,高温下的雷阵雨一场接一场。8月18日,笔者在淮安涟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王传宝、副局长张善华的带领下,冒雨来到岔庙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进行采访。
“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高产、优质、高效”,这就是笔者亲眼目睹的项目区2万亩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的真实场景。
正在水稻田里放水的和平村农民李向华告诉笔者,他家11亩承包地都在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区内,过去不仅路不通水没保障,完全靠天收,灾害年景基本没收成。现在好了,田间地头路渠配套齐全,再不怕旱涝灾害了。今年小麦就收了13000斤,目前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每亩1200斤不成问题,这样一算全年收成在20000万元左右,除去农本纯收入也在16000元以上。
和平村支部书记张贤龙说:“我们村共有2700亩土地,规划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就有2100亩,有的田地历史上就从未能放上水,可是今年是50年一遇的大旱,但通过电灌站打水经防渗渠道送到项目区内的每一个田块,大旱之年没成灾还获得了大丰收,都是农业开发的功劳啊!”
据王传宝局长介绍,2010―2011年,涟水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在岔庙镇投入2673万元, 通过规模开发,连片开发,现已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明年规划再建设1万亩。项目区通过新建电灌站、衬砌防渗渠道、建机耕路、配套渠系建筑物、打机电井,以及实施科技推广项目等措施,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项目区灌溉系统效率达75%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45%提高到75%。由于灌溉的充分合理,较立项前项目区粮油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预计亩均增粮210公斤。项目区人均增加纯收入290元以上。
岔庙镇党委书记李长春说,项目实施以来,因地制宜,狠抓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衬砌防渗渠道,受到了项目区干群的一致欢迎,不仅缩短送水的时间,控制了水土流失,而且灌溉成本也大幅度下降,极大的促进了项目区灌溉系数的提高。以往水稻每亩用电费20元,现在预计每亩只需要11元电费,每亩节约电费9元,同时防渗渠的建成,加快了输水能力,过去灌溉用水要等两三天,现在只需二、三个小时就能送到田里,减少了用水矛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该镇从抓科学合理规划着手,拓展中低产田改造的内涵,将治水改土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等相结合,选择优良、高产种植品种,实施无公害化、绿色化工程,增强市场占有率,达到高标准农田开发与农民收益同步增长,把项目区的农业搞成科技型、创汇型、外向型农业,项目效益大大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还建立了一大批“民心工程”、“小康工程”,解决了农民后顾之忧,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项目区农民高兴地说:“如今我们这儿是路通了,水畅了,土地平整了,开发项目解决了我们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