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连云港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走强农富民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12  浏览次数:8704
内容摘要:灌南县新集乡田园养鸡合作社被村民们称为“脱贫合作社”。合作社社长周田园说,从去年初成立,合作社先后共吸纳会员176户,其中贫困户82户,一年多来,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户均实现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一部《西游记》让身藏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家喻户晓。作为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所在地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近几年的发展似乎也最适合用变化和速度来形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多年全省领先,去年全省第一,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四年居于全省前列,农业招商引资连续五年位于苏北之首。从全省发展迟钝的“神经末梢”到快速发展的“黑马”,连云港在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中走出了一条强农富民之路。

    突破资源瓶颈:增粮增效又增收

    连云港下辖的四县全部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市委书记王建华说,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既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又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首先要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在用好用活资源上下功夫。

    走进灌南县李集乡大杨村农开项目区,连片的稻田碧浪滚滚。村干部告诉记者,这块地原来渠道不畅,是望天收的田块,去年农业开发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在这里铺设了水泥防渗渠和新建了电灌站,现在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打牢产粮增粮基础,连云港正付之“真金白银”的实际行动。灌南县近年来先后建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农开项目区14个,面积6万多亩;东海县5年来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亿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2万亩;灌云县目前已建成粮食作物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9个。

    2010年,连云港粮食总产量达340万吨,较上年增加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连续第八年增产丰收。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说,总量增加不等于收入增多,连云港依靠持续、有力的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但农民种粮效益的提高更多还是要依靠多重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高产创建就是连云港提高单位粮食产量的一大“法宝”。通过良种良法集成配套,目前,连云港市已创建完成53个万亩高产增效示范片。2010年,水稻万亩增效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689.7公斤,超过全市水稻平均亩产89.1公斤。其中东海县平明镇周徐村水稻万亩片亩产达到734.6公斤。

    东海县平明镇党委书记李峰说,在平明,种粮也能种出高效益!平明镇从 2009年开始建设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王烈村村民陈士好的地就在高产创建示范片内。他说:“高产创建前,小麦亩产只有500到600斤,水稻不超过 900斤,高产创建后,去年小麦亩产1000多斤,水稻亩产1400斤,种粮一年亩纯收入近2000元。如果通过瓜菜和稻米轮作,亩均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连云港市委副书记魏国强说,连云港有山、有林、有海、有平原,人多地少,是全市的一大市情。为了不与粮争地,确保种粮面积,同时利用现有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年来,连云港加大了对山、林、海的开发、利用力度。

    赣榆县西北部的丘陵山区是革命老区,方圆近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7个镇,150余个行政村。近几年来,赣榆县抓住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机遇,引种、推广黑莓种植取得成功,6000多亩黑莓亩均效益6000元以上。灌云县针对不少林地闲置的情况,鼓励当地村民发展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全县已经开办生态养殖基地6个,养殖规模达到近10万只。东海县拥有林地面积74.8 万亩,全县现已开发出林菜、林禽、林粮套作等林地复合经营模式30余种。

    突破技术瓶颈:引才用智兴科技

    2009年,国务院把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2010年把连云港纳入长三角经济圈之后,今年又正式批准在连云港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把连云港确立为最新一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连云港在全国地级市中非常罕见地同时得到四个国家战略的聚焦。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连云港以什么来应对多重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市委书记王建华说,工农、城乡齐头并进,连云港正依托科技创新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

    引才用智,借科技创新促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连云港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张光东介绍,目前,全市下辖四县全部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连云港振兴集团以振兴地方花卉产业为己任,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已建成亚洲最大的蝴蝶兰出口基地、国内规模最大的郁金香种球繁育基地、省内最大的球根花卉进口贸易企业。集团总经理陈凤告诉记者,集团引进、培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80名。

    创新型企业已成为全市人才集聚、科研成果培育的有力载体。连云港市政协主席仲琨介绍说,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79家,其中国家级2家。全市80%以上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全市80%以上的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承担。2010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3.34亿美元,居全省第二。

    科研需要人才,推广更需要专家。在连云港,科研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有着诸多完美结合的“妙招”。

    早在2003年,连云港就首创“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来自全省10多家知名科研院所的107名专家教授,与全市107个村庄结成对子。教授们以技术入股,农民与教授成为利益共同体,让专家教授支农、助农从“情分”变成了 “本分”。眼下,参与百名教授兴百村小康工程的行政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全市已扩展到500多个行政村每村都有1至2名科技人员定点帮扶。

    自2005年以来,连云港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等措施,大力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全市呈现出“科技兴农”多方联动的格局。

    东海县在全省率先对21个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改革到位,每个乡镇配备的3~6名农技指导员,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一线生产;灌南县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不同季节根据不同项目,积极引进、示范、推广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灌云县为确保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到位,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签订指导合同,以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

    现代农业科技的深入推广,带来了连云港现代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据连云港市农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截至目前,连云港市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31万亩和94万亩,高效农业占比达46%,拉动农民增收14个百分点。

    突破资本瓶颈:机制创新财源来

    有技术、有土地,但因为缺乏启动资金,很多农民对于发展高效农业、自主创业只能“望而却步”。思路在创新中突破。连云港市副市长邱志高说,全市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集聚资本、创新合作经营机制用活资本、创新金融支农机制争取资本,逐步突破了限制农业内部增长活力的资本瓶颈。

    7月12日下午,记者在东海县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山左口乡交易市场目睹了“土地超市”的便利与高效。大厅内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数十条土地流转信息,土地供求双方可直观、全面、准确地了解全乡待流转土地的详细情况。

    据连云港市委农工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连云港市所有乡镇均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48个,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20万亩。

    土地的集中带来了项目的集群、资本的集聚。眼下,连云港已建成不同层次的农业规模示范区(片、园)96个,总面积35.62万亩,2130户种植大户、680户养殖大户通过土地入股、技术入股、租赁承包等方式进园开发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壮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但会员一般都需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以经营好自己的产业项目。在连云港,合作社却有着许多独特的运营模式,农户没钱,也能平地起项目,借社生财源。

    灌南县新集乡田园养鸡合作社被村民们称为“脱贫合作社”。合作社社长周田园说,从去年初成立,合作社先后共吸纳会员176户,其中贫困户82户,一年多来,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户均实现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新集乡田园养鸡合作社只是灌南县活用财政资金,助推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去年以来,省财政支持灌南县300万元专项资金,带动了全县30多家种养专业合作社先后帮助2900多个贫困户家庭实现了脱贫。

    据统计,目前,连云港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38家,今年上半年新增249家,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比重达35.6%,带动农户69.17万户。

    贷款难一直是阻碍农民发展生产的一道“门槛”,对于农业大市而言,尤为突出。连云港不断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内外发力,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难题。

    仅凭“大学生村官”五个字,就可获得单笔10万元的创业贷款,这是全国大学生村官无实物担保,单笔可获贷款金额的最高纪录。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行长陆岷峰表示,此举主要得益于该行与连云港组织部门共同建起的“村官贷”孵化器。从2010年8月开始,短短半年,已有60位大学生村官从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获得了近2000万元的项目资金授信。

    赣榆农商行在地方政府的沟通下,围绕做大做强海洋渔业经济,简化贷款程序并相继开办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等八个新贷款品种,带动5万多农户受益,仅满足渔民小木船改钢船资金需求,就已发放贷款2.2亿元。

    在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连云港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同时,连云港自身也已批准建立了8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1家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到54家,初步形成内培外引,联合发力的金融支农新机制。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连云港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走强农富民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812/1345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