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对于宁县金村乡老庄村农民王永年来说,可谓喜事连连。2008年政府用易地搬迁扶贫和扶贫开发项目资金资助他家住进了小康新居,还给他家投了1头母牛。2009年这头母牛产的牛犊卖了3150元,年底他家又靠扶贫开发项目扶持育上了2亩油松苗子,今年开春后苗子外调内蒙古,亩均收入3.12万元。短短3年多时间,他家不仅脱了贫,而且过上小康日子。他动情地说:“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程真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啊!”
那么,地处黄土高原的宁县,近年来如何使全县16.84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呢?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100元提高到去年的3210元的呢?
产业扶贫:“四个?体”保增收
“宁县实施的户均1亩果菜、1头牛、1亩草、输出1个劳动力的‘四个一’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增加了贫困农户自我“造血”功能,破解了贫困农户增收瓶颈。”谈及宁县扶贫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工作,宁县扶贫办主任邓康宁娓娓道来。
只有做大做强饲草养殖这个“拳头”产业,才能切实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宁县在子午岭林缘山区、川区和中部塬边咀哨地带的整流域扶贫开发项目和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中,依托这一流域饲草养殖的良好发展基础,先后实施了“万千百十”肉畜养殖和“投牛还犊”创收工程,建成肉畜养殖万头乡镇4个,千头村27个,其中该项目使贫困村新发展养畜大户2960户。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决定农产品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高低的关键因素。在全县饲草养殖产业“小群体、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该县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龙头企业创办上,大力推进“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发展环境,目前全县农字型龙头企业达到16家,带动贫困乡村发展产业基地20余万亩,联结贫困农户4.56万户,使16万多贫困人口直接得益。
在全县饲草养殖产业发展壮大之时,全县贫困乡村种植富士苹果园4.2万亩,九龙金枣1.52万亩,发展设施化瓜菜1.08万亩;设施生产各类苗木1.56万亩。积极培育壮大劳务产业,在盘克、金村、九岘等贫困乡镇,依靠打工致富的例子数不胜数,仅今年第一季度全县贫困村就输出劳务4.155万人次,人均赚回收入3450元。通过产业带动,畜草果菜四大产业及劳务经济对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
基础扶贫:“四大工程”拓富路
近年来,宁县针对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大力实施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路、通自来水和生态建设四大工程,一举破解了群众行路、吃水难等问题,提高了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在午岭林缘山区、川区和中部塬边咀哨地带先后建成28个村的通村油路205公里,22个村的通村砂石路367公里,建成客运村站50个,实现了贫困乡镇通油路、贫困村村村通等级路和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在贫困乡村新建人畜饮水工程86处,打成小机电井0.98万眼,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乡村人畜饮水困难。荒山造林12.15万亩,栽植村庄绿化树35.55万棵。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示范户5180户,建成小康屋1550户。
智能扶贫:教育培训“换脑子”
盘克镇宋庄村村民张耀金通过参加全县实用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了车床加工技术,后经县上介绍到广州一家外企当技术员。几年下来,他不仅娶了媳妇,全家5口人还从半山腰的地坑庄子土窑洞搬到村里小康新农宅。他自豪地说:“有了技能,找工作就轻松多了!”张耀金是宁县近年来在扶贫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智力扶贫的一个缩影。
“要扶贫,先扶智,思想观念不更新,农业新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就谈不上发展。”宁县的决策者们深谙此道。近年来该县依托宁县职中建立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培训基地,年培训农村技术人员达1万人次。同时,全力推进贫困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落实“两免一补”资金6550.55万元,受益贫困学生26.77万人次,消除中小学危房4.44万平方米,配齐了村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广播电视多路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实现了数字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帮扶资金25.8万元,帮扶计生贫困户298人,增强了计生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