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目前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老人农业”现象已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
农村现在的情况是青壮年,特别是“民工二代”们已经成长起来,成为转移的主体,他们长期飘流在外,又不愿意回家务农,处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而农村留守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妇孺,劳动能力严重不足,耕地大面积抛荒,早些年一些地方政府还将粮食生产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对抛荒面积进行了硬性要求,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减少,情况有所好转。而留守的老人,一方面是对土地有较为严重的依赖感;另一方面则是离开土地谋生较为困难。
“老人农业”的存在,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不高,使得农村土地无法实现机械化和集约化;二是由于城市化水平不高,农民工在城市没有依靠和归宿,迟迟融入不了城市,农民无法实行举家搬迁,留乡留土成为现实中的无奈,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老人农业”现象需要“工业化”破题。一是要鼓励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二是要加强工业化步伐,特别是本地型工业的发展,更多更大面积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三是要推广农业机械化并加大科技投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瓶颈,避免由此导致的土地浪费,压缩农民的投入成本,以此增加农业效益。必须建立完整的农村养老、医疗、教育保障体系,最终达到改革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