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老人农业”现象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21  浏览次数:8827
内容摘要:“老人农业”现象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

  目前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老人农业”现象已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

  中国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在重庆举行的“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在中国,随着“打工潮”的出现并不断壮大,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并离开传统农业生产,留下大量老人打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老人农业”现象直接引发了三个问题:农业生产进度时常受到影响;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懒人农业”替代;农民总体年龄偏高、知识水平有限,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

  在西部农业大区重庆市,不少基层干部说,由于缺乏劳动力,过去种田是“绿肥铺底,农家肥当家”,如今则是省时省力的化肥当家,田地越来越瘦;由于劳动力缺乏,农民不在农田基础建设上下功夫,水库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农业生产也不再坚持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方式。

  在重庆第一种粮大区合川区,该区涞滩镇两堂村63岁的村民邓国能向记者坦言,自己的体力已达不到水稻育秧、插秧、耕地要求,只能做多少算多少,“够自己吃就行”。

  重庆一些基层农技干部给记者粗略计算:如果劳动力充足,每亩水稻平均2天就可以完成播种,现在由于青壮年劳力缺乏,平均已拉长到四五天。重庆万州区天河镇天河社区农民王文义说:“家里6亩土地全靠我一个人种,根本种不过来。如果春耕时还遇到寒潮、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要抢播抢种,劳动力短缺就更明显了。”

  张红宇认为,“老人农业”现象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城镇化进程等综合因素影响的正常结果,日本等国家务农农民年龄也都在50岁以上。“老人农业”的出现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但这一难题并非无法破解。

  据了解,目前中国缓解“老人农业”不利影响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量;二是推广农业机械化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张红宇说,通过合作社或农业大户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弥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农业部在中国粮食主产区安徽省的调查显示,目前该省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左右,而通过规模经营,也有效减少了劳动力需求量,可以缓解老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也更注重粮食生产效率,更在意选用优良品种和现金适用技术,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同时,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例,使用农机不仅能很有效替代劳动力,还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在中国南方农区,水稻人工插秧至少要100元,而机插秧一亩成本为40―50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老人农业”现象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721/1191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