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7月18日文章,原题: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不安全种子长期以来,中国设定了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主粮95%的自给率。现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似乎到了分水岭。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成为主粮进口大户。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和小麦生产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种植国。世界粮食市场本来就吃紧,中国若日益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不断上升的需求,亚洲和其他地方的粮价将水涨船高。去年,中国进口大约9500万吨粮食,相当于国内粮食产量的17%。
中国对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农产品出口大国的依赖加大。这将带来重大战略影响。就美国而言,这可能会给两国关系新增一个稳定因素,就如美国对中国购买其国债和其他美元资产的依赖,使得美国人能够持续购买中国商品和保持国内低通胀,从而强化中美互相依赖的关系。就巴西和阿根廷而言,中国正迅速成为它们的头号资源开发投资者。
近年来,中国在维持粮食高度自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从1950年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翻了两番。粮食生产的惊人增长为经济改革提供了基础,从而使数亿人脱贫,确保零售粮价保持在较低水平,为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提供合法性。而今天,这种粮食安全政策受到强大压力。中国试图保障粮食自给,同时增加进口来平抑国内粮价和确保供应充足。去年中国进口粮食许多不是用于当前消费,而是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据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经济学教授罗伯特·阿什估算,将人口增长纳入考虑,到2020年中国每年将需要生产至少5.8亿吨粮食,才能维持 95%的自给率。去年中国粮食产量为5.46亿吨。从过往中国粮食生产的不俗表现来看,这一目标似乎可以达到。但严峻的资源和环境挑战使得中国的粮食安全前景难以预测。这些挑战包括由于城市和工厂扩张导致的良田损失、土地大量退化和严重的水短缺。
中国太大,一旦不可预见的突发情况迫使其从供应紧张的全球市场大量进口粮食,将给其他粮食进口国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