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壶关县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以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为目标强力推进,迅速组建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基地板块、设施蔬菜产业板块、小杂粮种植板块,以创新意识补长农业规模经营的这块短板,探索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依靠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用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发展,用科技的手段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用现代化的生产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民增收致富驶上“高速路”。
在离壶关县城不远的小山南村,一座座连片的大棚排列得整整齐齐,蔚为壮观,大棚里的工人正在精心采摘已经长成的秀珍菇、鸡腿菇……这是壶关县农业龙头企业紫团饮业有限公司实施的“千棚十区”食用菌产业园项目。
2004年,一向从事乳品生产的紫团公司,为了壮大经济实力,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把目光由传统农业转向了设施农业建设上来,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立体栽培食用菌项目。2008年该公司又投资8600万元开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建设,该项目改变了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实现了食用菌生产操作自动化、生产标准化、控制智能化,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这一亮点成为山西的农业经典,科技创新的典范。国务院扶贫办、省市领导来壶关调研时,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紫团公司投资9600万元新建1000座大棚,10个园区,占地面积约1200亩,其中1000亩用于大棚生产建设,每棚占地1亩,200亩用于原料生产、菌种制作、产品收购及贮藏,项目覆盖全县三镇十村。
紫团公司食用菌项目投产达效后,可年产秀珍菇2000万公斤,实现产值1.2亿元,实现利润2170万元,带动1000户农民增收。同时,可安排三镇十村2000余个剩余劳动力就业,有效推动壶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壶关食用菌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10万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10万农户户均增收3600元。
现在,壶关县像紫团饮业公司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已有20余家,农户公司150余家。其中,郭氏羊汤系列产品、辛寨陈醋、紫团牌旱地西红柿、九牛寨乳业系列产品、紫团食用菌、晋庄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品分别荣获“中华老字号企业”、“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不仅使企业享誉省内外,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典型先导、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三轮驱动”促发展。全县先后建成35个旱地西红柿专业村和集中连片示范点,面积达2万亩,遍布全县平川区、半山区和山区,小西红柿成了壶关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以前种植玉米,一年下来一亩地最多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改种旱地西红柿,亩均收入达到6000元,效益十分可观。
壶关县晚播旱地西红柿源于上世纪80年代。1988年,壶关县集店乡乌集头村村民张何水率先试种旱地西红柿,并发现延期种植,中秋节上市有利可图,此后由一户推广到两户、三户,直到1995年在全村连片种植。经过多年自发式的发展,当地农民终于将旱地西红柿这一品牌打了出来。
壶关县旱地晚播西红柿种在旱季,长在雨季,收在淡季,是土生土长的自然绿色食品。为把这一优势发展壮大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壶关县因势利导,采取了一系列实物补贴、技术指导、市场宣传等有力措施,推动旱地西红柿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壶关县委、县政府把旱地西红柿已列入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之一,提出了“打造中国北方旱地西红柿之乡”的战略目标,引导扶持广大农民发展旱地西红柿种植。县农委还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分派专人分片包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针对农户在种植旱地西红柿过程中遇到的育苗、定秧、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疑难问题,进行对口讲解和手把手的指导。并将旱地西红柿生产、农资、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在第一时间送达种植户家中,为广大旱地西红柿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各项扶持旱地西红柿发展的措施有了,还要为老百姓解除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一方面,他们通过成立旱地西红柿专业合作社解决销售难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民间经纪人的作用找销路。同时,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通过参加国家、省、市农业博览会以及在新闻媒体播发壶关旱地西红柿广告专题,吸引更多外地客商。全方位的扶助和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种植旱地西红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该县旱地西红柿种植通过集中规模经营、农户分散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社互助经营等形式,形成了涉及8个乡镇、20个专业村的规模化种植格局,建成了15个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旱地西红柿种植总面积达2万亩,亩可收入6000元。目前该县生产的旱地西红柿远销湖北、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14个省市。
立足版图面积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壶关区划成果,依据每类地域的特征确定农业开发重点。围绕一个“特”字,逐步培育壮大壶关的主导特色产业,食用菌、小杂粮、山药蛋成了城里人追捧的土特产。
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壶关县的干部心里踏实,群众心里满意,农民的腰包日渐充实。壶关县石坡乡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中,把山药蛋作为主打产品推向市场,不仅鼓起了老百姓的“腰包”,而且使山药蛋成了石坡的代名词,成了石坡响当当的特色农产品。
发展特色农业是壶关县近年来的一项主要任务。他们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积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壶关县近几年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比重,使全县山药蛋种植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除了增加小杂粮、山药蛋种植的比重外,壶关县还进一步扩大连片种植面积,规模化生产,建起了高效千亩示范区,落实订单农业5万亩。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蔬菜类16个村,食用菌类30个村,畜牧养殖类25个村,农产品加工类8个村,杂粮类6个村,民间工艺类3个村,中药材类6个村,乡村旅游3个村,干鲜果类10个村,商贸流通类4个村等。“一村一品”覆盖全县13个乡镇(区),成为壶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为了把食用菌、大棚蔬菜、小杂粮等做成一大品牌,壶关县在大力推广种植面积的同时,还给特色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做了精美包装,食用菌、小杂粮走进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同时为了畅通销售渠道,壶关县各乡镇还成立了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收购销售农产品。目前,除本地的一些农产品收购商外,河南、河北等地的一些商贩也纷纷到壶关“淘金”。每到秋季专门来壶关收购山药蛋、小杂粮的河北刘老板向记者透露,他每年通过收购、贮藏、批发山药蛋、小杂粮,仅此一项生意就能赚3万元。
如今,壶关县已初步形成蔬菜种植、食用菌种植、小杂粮种植等特色板块,11个类型112个“一村一品”特色村。“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正成为壶关人民走向小康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