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地处秦巴山脉中央山区,位于鄂西北汉江中游,是鄂渝陕豫四省交界地,地跨东经110°02′-111°15′,北纬31°24′-32°15′,为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版图面积5110平方公里。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大部分海拔在4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悬殊,最高与最低点相差2306米,立体气候明显。这里耕地量少质差,气候多灾频发,农业基础十分脆弱,素有“十年九灾,十灾九旱”之说。
去年以来,房县的洪涝,农作物病虫害以及正在愈演愈烈的去年秋末以来的三季连旱给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收造成了极大损失。这既有不可抗的天灾因素,也与农业抗灾、减灾、防灾、避灾能力薄弱有关。现就如何提高农业防灾能力提一些看法。
一、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现状
1、防洪避洪能力。去年入汛以来,我县洪灾不断发生,据统计,2010年全县因强降雨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92万亩,成灾3.48万亩,绝收0.87万亩,强降雨引发山洪造成河堤受损,农田受淹,毁损耕地4.1万亩,尤其是西南的九道、上龛和北部的土城等乡镇,农业损失十分严重。可见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仍极其微弱,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2、防旱抗旱能力。正在愈演愈烈的去年秋末以来的三季连旱给房县当前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打击,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产量损失是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据统计,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68.26万亩,成灾19.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持续旱情影响农作物生长,农业春夏生产受阻,水稻育秧和栽插困难,小麦千粒重下降,油菜结实率降低,全县夏粮产量遭到重大威胁。“十年九灾,十灾九旱”,按理说农民抗旱应该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了,但以上数字还是让人心悸。
3、防御农业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常气候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影响,生物灾害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柑桔大实蝇、水稻“两迁”害虫连年普发、重发,马铃薯晚疫病呈现连年加重发生趋势,尤其是09年传入我县的稻水象甲,目前已蔓延至城关、红塔、军店、化龙、青峰等乡镇,秧苗成虫15―35头/m2,叶片已经受害,并即将出现飘秧、倒伏,严重田块将颗粒无收,呈现中等到偏重发生态势,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县每年因生物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1万余吨。农民防御病虫害的能力远远跟不上灾害的剧增。
4、基础设施没保障。房县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水涝地区,因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每年汛期,都会有多处设施受损,去年7月以来,窑淮境内局部地区先后四次遭受暴雨灾害,陈家铺以堤代路河堤多个地段受损,河堤浆砌驳岸60米被完全冲毁;东沟村2组至6组200米河堤被冲毁;长峪河村4座拦水坝被冲毁。化龙堰镇汪家河村西岭地段因雨量非常过大,导致汪家河村瓦房沟路段两处200多米道路中断,3处拦河坝和两道堰被冲毁,过河涧1处被冲走,基础设施损毁相当严重。
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存在的问题
1、防范意识薄弱。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科技文化宣传不到位,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能力不强,侥幸心理较重,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之后,留在农业上的较低素质的劳动力对农业防灾减灾知识、技术,更不容易接受和实施。虽然农村分田到户、农民成为独立生产经营者已有二三十年,但却极缺乏防灾避灾意识,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很少主动地进行防灾避灾,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使某些本可以是轻灾、小灾的变成了重灾、大灾。
2、品种抗病能力较弱。近期农业发展较快,品种也增加不少,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但作物品种较弱,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且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水稻“两迁”害虫连年普发、重发,这其中虽与当年的气候等因素有关,但据调查反映,作物品种的抗病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3、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旱、涝是农业的主要灾害之一,而有效防止旱涝灾害的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又较差,目前,水利设施中除大中型水库、河道、涵渠、堤坝的保障能力相对较强外,众多的小型水利设施却年久失修,排洪蓄水能力下降,有效灌溉能力下降,中小河流支流的河渠梳理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也非常有限。水利工程设施长期失修,排灌不畅,旱涝就更频繁。
三、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建议
1、增强全社会的防灾避灾意识。农业的防灾减灾避灾是全社会的事,各地都要增强农业的防灾减灾避灾意识,农业部门要耐心引导和指导农民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唤起农民的防灾避灾意识。农民是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主体之一,既要注意发展生产,还要将防灾避灾的工作纳入整个生产发展计划之中,减少和避免白干和空干的现象发生,应密切关注电视、广播等信息传媒,争取更多的时间、空间做好防灾、避灾和救灾工作。
2、因地制宜,构建不同发展模式。在季节安排上,抓住低洼地秋冬早春灾害少的有利时期,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冬季棚室蔬菜的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力争在汛期到来之前取得好收成。大力发展地膜水稻、玉米、马铃薯,缩短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早上市,趋利避灾,尽量获取高效益。围绕水多水少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对易涝地区,实施退垦还河,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种植;对地势相对较高的低洼地区,采取圈堤建站,修堤保收,疏通河道,提高排灌能力,堤内进行田、路、渠综合整理,恢复农田;对较干旱地区,规划种植一些耐旱作物,如药用植物金银花等。
3、改良品种。要加大改良农作物品种,搞好重大病虫害生态控制等可持续治理技术的力度。引进良种,采用人工受精、授粉技术,提高品种改良成功率。跟踪测定,加大推动品种改良项目的力度,开办技术员培训班,培训农业技术骨干人员;增设品改点,依靠政府的支持、部门推广示范,全力改变农民的旧观念,使品改项目能顺利完成,以整体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排灌渠续建配套设施,提高地区自身排涝能力和抗旱能力。洼地治理应做到沟、渠、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实现沟沟相通,路路相连,土地平整、格田成方、配套成网,整齐划一。另外,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年久失修、急需维护的中小型水利设施,要加快维修进度,尽快消除隐患,恢复和提高蓄水和灌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