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现场很难相信,淮安市楚州区上河镇大后村的农田竟然都喝上了“自来水”!在楚州区上河镇的运河村、赵王村、大后村、黄楼村、杨集村等5个村的1.95万亩农田都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通过提水灌溉,河水顺着经过节水改造的末级渠系,直接流到农民的地头上,想浇水只要提起闸门就可以了。
楚州区“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是中央财政建设专项工程,市水利局扎扎实实做好该区农田水利建设。如今,该区“小农水”工程在这5个村已经遍地开花,农田灌溉的顽症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所谓“小农水”建设,即小渠道、小泵站、小电站、小塘堰、小水库、小排沟等水利工程,主要是为农业灌溉服务,解决长期困扰农业灌溉的“卡脖子”工程。
记者在楚州区上河镇大后村看到,田野间渠道纵横交错,清澈的水流直达麦田。村民李春艳告诉记者,虽然守着很多河,但过去浇水也不是那么容易,一方面,要用锹把土堰开个口子浇水,不需要了,再用土把口子堵上;另一方面,有时为了给自家庄稼争水,村民们常常抢得“脸红脖子粗”。现在,这种现象不见了,“小农水”工程就像给广袤的农田装上了自来水管道,通过泵站将河水提上来后,一路顺着水渠直接就流到农民地头上,只要把水利部门创新设计的放水洞闸门提起来换个方向放进去,就能分别起到放水、堵水的作用。而且,现在的渠道都是混凝土衬砌的防渗渠道,不像以前是泥土的,可以有效防止渗水,起到节约水的效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每年却可以节约用水1207万方。
据介绍,楚州区“小农水”工程总投资2304.16万元,通过中央、省、市、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专项资金集中投入。从2008年开始,经过3年的建设,如今已经完成该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连片配套改造,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达到了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实际改善灌溉面积8200亩,增加粮食产量0.04万吨。
“小农水”是一项惠农工程,为了把“小农水”办实办好,市水利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仅定时协调,而且聘请了群众作为质量监督员,直接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找施工队和项目法人反映。“小农水”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村民们都说:“这项工程不仅方便了用水,而且让灌溉成本大大降低,过去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现在能集中办好了,即使老人、妇女也能一人浇地,真正是省钱省时省力又省工。” 与父辈自带米和咸菜修水库相比,真是天翻地覆,李春艳说:“‘一号文件’吹暖风,水利建设惠农民,咱农民种粮养鱼就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