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红果,生态植绿荫,文化呈异彩,城市展风韵。”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清涧县委、县政府克服地下资源匮乏“短板”,发挥绿色产业优势,培育新型产业,通过小资源、小企业、小载体、小城市,建设大产业、大产值、大文化、大名片,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小资源,大产业
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清涧县以“小资源、大产业”发展模式,走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绿色经济之路。
清涧是全省唯一的红枣产业“一县一业”建设县。该县确立红枣的主导产业地位,通过扩大基地、兴办企业、培育品牌、搞活市场、优化环境等措施,使红枣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实现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互利双赢,构建生态经济大县。
今年年初,该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的决定》,以“土地集中流转,大户承包经营”为主要模式,进一步推进基地建设,计划年内新栽红枣5万亩,改造低产园5万亩,扶持百亩以上红枣种植大户100户,使全县红枣面积增加到75万亩,红枣原产值突破8亿元。到“十二五”末,清涧枣林基地增至100万亩,全部升级为绿色基地,全县枣林覆盖率达到76%。正常年景原枣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农民人均红枣纯收入超过5000元。
小企业,大产值
走食品加工业循环发展之路
清涧县以“小企业、大产值”发展模式,走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循环发展之路。
目前,清涧工业构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红枣、粉条等食品加工业,其中仅红枣加工企业就达到638个,从业人员1.5万多人,工业产值达到11.1亿元,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
今年,该县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融资、集群发展、品牌引领”的思路,建设食品工业园区,使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走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充分发挥以食品加工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优势,采取多种优惠政策进行引导扶持,最大限度地激活民营经济,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中小实体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让“小企业”占领“大市场”,创造“大产值”。
该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民营企业100家,建成年产10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突破40亿元,税利突破8000万元,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
小载体,大文化
红色文化与红枣文化相结合
清涧县以“小载体、大文化”发展模式,走红色文化与红枣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之路。
清涧是著名的红枣之乡、红色革命之乡,红色文化、红枣文化和黄土文化交相辉映。该县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开发和建设清涧起义旧址、《东征宣言》诞生地袁家沟毛泽东旧居、红军东征纪念馆、《沁园春?雪》诞生地高家洼塬毛泽东诗词纪念园、枣林则沟会议旧址、唐王李世民手植红枣树的王宿里红枣民俗旅游村、李家崖商城遗址、原生态红枣林带、红枣文化博览馆、路遥纪念馆、笔架山生态园和黄河太极圈景观等,并以这些景点为载体,打造“双红旅游”风景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升“人文清涧”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影响力,为“十二五”期间该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小城市,大名片
以清涧石板文化走特色之路
清涧县以“小城市、大名片”发展模式,走清涧石板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城市之路。
该县围绕树立“风韵枣都、石板之乡”城市形象,打造石板文化景观群,以清涧石板文化为载体,全面推进特色城市建设。本着“扩大规模、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思路,该县今年将完善县城供水、供气、供暖工程,做好13个片区改造和综合开发,建设滨河公园等4个城市景观项目,完成清涧县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清涧中学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把清涧这个“小城市”打造成富有独特魅力、富含特色文化、富集人气商机的“大名片”。
到“十二五”末,清涧将建成规划科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独具特色、文明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旅游文化城市、风韵魅力城市和人民幸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