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夏时节,浦北的广袤大地,蕉林春、禾苗绿、蔬菜嫩、鲜花艳……村边的小池塘边、绿树成荫的荔枝林下农民正乐呵呵地套种着金福茹;片片百亩农田里,一条条光滑绵延的水渠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田头地角边上,一块块农业综合开发的标志迎风而立,格外醒目;久旱难逢甘雨的沙坡地,现在也变成了“绿洲”……这是浦北县农业综合开发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新面貌、新变化。
近年来,浦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结合项目,狠抓严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项目建设。修坝保安全,筑堤护良田,拓路便出行,科技进万家,拉网防天灾,情牵三农,播撒希望。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效农业生产基础建设规模。
改善基础设施为农业“强筋壮骨”
浦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农业发展一直受着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为破解全县农业发展瓶颈,该县农发办按照“突出重点抓关键”的要求,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综合”优势,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2007年至2010年,通过小江镇土地治理项目新建水坝2座,加固维修水坝4座,衬砌三面光渠道14.4公里,改良土壤0.3万亩,修建田间机耕道路9.31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1050亩,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大成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修建了三面光水渠2.619公里,机耕路1.305公里,修复水坝1座,土壤改良1300亩;张黄镇土地治理项目,修建了三面光水渠13.3公里,机耕路11.6公里,土壤改良2200亩,培训人数3000人次,完成任务量的102.3%;北通镇2007-2009年新农村建设项目修建三面光水渠68公里,机耕路33公里,土壤改良7700亩,培训人数19000人次,完成任务量的102.9%。2011年,该县农发办又将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投入560多万元,用于改良土壤、机耕路建设和水渠改扩建等。
强化项目管理为农业“保驾护航”
为把农业综合开发这一项惠民工程办好办实,让群众真正受益得实惠,该县农发办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推行骨干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和项目法人制,精心规划设计,严格工程质量,狠抓监管环节。在项目管理上,坚持“边建边管,管建并重”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成项目正常发挥效益。在项目自查验收上,从严从紧高标准要求,对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每一项工程质量完全达标。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审计制度、县级报账制度等规章制度。坚持资金与项目挂钩,款随项目走,开发资金的支出使用能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实行“三专”管理,按工程进度拨款,拨付资金时做到“四有”:有工程验收单,有施工员签字,有工程负责人审核,有领导审批意见,严格开支手续。同时加大项目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组织乡(镇)项目负责人、村组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举办专题辅导培训班,编发简报,印发宣传资料。
转变发展方式为农民“提神补气”
该县泉水镇平阳村有一片百亩以上的沙坡地,坡地历来难保水,农民长期以来都是以种花生、黄豆等耐旱作物。但在2010年,当地农民却在这片百亩的沙坡地上种出了需水量极大的莲藕来。
5月31日,笔者来到这片百亩的荷塘边,看到嫩绿的荷叶伸展在水面,未展开的叶尖上不时有蜻蜓停留在上面,好一幅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沙坡绿洲”风景画。“旱地种莲藕,全靠2008年县农发办把三面光水渠修到了坡地。我们现在种的莲藕就用这种特制的塑料膜。”正在荷塘里拔草的村民宁德标一边说着一边拉起埋在荷塘中的黑膜。“这是一种特别厚的塑料膜,垫在土里,起着保水保肥的作用。采用这种方式种植莲藕,不仅能保水保肥,而且还能使莲藕横向生长,收获便捷,一人每天可收获千斤以上,减少了人工和成本。更重要的是产量很高,一年两造产出一万多斤,按一元一斤计,一亩旱坡地每年也可产出1万多块钱,比以前每亩的收入多了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