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柘荣,清爽舒适。
出城关往东北向不到10公里,就到了乍洋乡前楼村的县农业局良种场。现在,这里已成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项目基地。
与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相连的,是“叁禾”茶叶基地。站在山头,放眼望去,茶绿、树绿、草绿,绿意相连。县农业局局长潘增光指着一株株红枫兴高采烈地介绍:“这是今年2月份才种下的,已经长叶子了。”
漫步山头,10多万株一米见高的樱花、红梅、桂花、红豆杉、茶花、竹柏、深山含笑等,给600多亩的山地披上新装;山坡上的低洼山田也被辟成100多亩的河塘,种上了荷花。“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农业基础好、海拔400米左右,又是山地丘陵,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建成后还可以与周边的旅游景点连成一体。”潘增光说。
转变山地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县农业局的一个梦想,也是他们对山区农业进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尝试。
柘荣地处山区,“地无叁尺平、抬头便是山”。传统山地农业效益不高,加上近几年来农村人口外流严重,许多农村已经找不到农民发展农业了。
去年有一个老板在一个村承包土地规模化种植太子参,挖的时候叫不到人,到处去请,成本一下子增加了;还有一个村由乡贤回来大面积发展乌龙茶,茶叶上来了,就是一般的女工也叫不到。
潘增光告诉笔者,近年来,县农业部门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重要工作,引进了7、8家农业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形式,大力发展太子参、乌龙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收到很好效益。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992元,增长13.4%,增幅名列全市第一,但对边远的农村还是鞭长莫及,主要的还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如何通过项目带动,既能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又可以解决农村劳动人手不足的问题?潘增光这个农业局局长在苦思冥想中寻求山地农业变革之路。在考察了许多地方农业后,坚定了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想法。
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一个山区小县来说,还是个新的事物,而这新事物一开始,就吸引了各界的注意力。
在农业部门的努力下,今年2月由袁安荣出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福建恒和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农业局塬有良种场租赁山地860亩,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开发种植珍稀名贵观赏树种日本红枫、观赏樱花、红豆杉、桂花、山茶花等,目前已经完成投资700多万元,种植珍稀树种大苗2万多株,南天竹、茶梅等小苗3万株,育苗15万株。“春赏山茶、樱花,夏看莲花,秋有红枫、桂花,冬有红梅遍地开。现在到柘荣,四季有花赏了。”袁安荣显得格外自豪。
公司委托福建农科院编制有关规划,将建设红枫风情谷,主要引种日本红枫、美国刺桐;樱花观赏园,主要种植樱花近100亩;茶乡体验园,种植金观音160多亩;荷花池100亩;梅花园,种植名品红梅1000株;百竹园,种植当地特色的方竹、紫竹、斑竹等;休闲垂钓区,利用园区3000多平方米的天然湖,引入青鲤、红鲤、锦鲤等鱼种;自助采摘区,种植樱桃、杨梅、石榴、无花果、猕猴桃等供游客采摘品尝;珍稀苗木种植基地,主要提高游客参观、教育、认识、学习的空间。
在具体实施中,他们把山地按50亩一个方块,每一方块种植不同的名贵树种,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等方式,分头负责,统一指导,使观光农业尽早形成规模。
融入“避暑养生”旅游
休闲观光农业,必须与全县的大旅游融为一体。这一点,恒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与县里提出的“避暑养生”概念一脉相承的。
柘荣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年均气温16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境内东狮山为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脉主峰,集形态各异的冰臼奇观、塬生态山谷等为一体,与城内仙屿、游朴公墓、古城墙一并列入《中国名胜辞典》,城区空气质量、流域水质达标率100%,绿化覆盖率43.3%。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走资源转化型路子,提出了“生态园林休闲避暑城”建设的目标,并着手进行《柘荣县生态园林休闲避暑城规划》编制。与此同时,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也初步完成。该县所辖两镇七乡均有旅游资源分步,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遥相唿应,不同类型资源布局合理。而恒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地处规划中的环石山洋景区范围内,游客看完自然景观,顺道观光休闲农业,别有一番情趣。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必将带动全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