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陕西省第一个增减挂钩试点村――高陵县药惠管委会东樊村采访时看到,新建的一排排二层安置楼整齐划一,别具一格。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称赞好政策给他们带来了几辈人都挣不来的资产……
据了解,高陵县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东樊村实施“小村并大村”改造,探索出一条基本农田规划区新社区建设的“东樊模式”。
农民的事农民作主
东樊村由4个分散自然村组成,村庄占地482亩,户均占地1.14亩,人均占地200平方米。“按照县上发展规划,我们村属于基本农田规划区,距离县城较远,自身不具备改造能力。”村支书雷登弟说,去年高陵县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对东樊村实施社区化改造,将分散村庄合并为一个社区。
“东樊村改造完全由群众说了算,农民喜欢上楼就上楼、喜欢进城就进城,政府只作引导不代民作主,一切让农民说了算。”65岁村民雷学堂说,安置方案、房屋户型,都是村民多次开会讨论决定的。
起初,村民心里也很矛盾,当明白了实施规程与步骤,知道不用掏腰包时,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县统筹办常务副主任闵小平介绍说,通过调查摸底,最后有90%的村民愿意集中居住,10%的村民选择县城居住。在“就地宅基地安置、县城楼房化安置、就地楼房化安置和县城楼房化+就地楼房化安置”四种安置方式中,有388户选择了宅基地安置形式,58户进城居住。
在摸清村庄面积、房屋面积、人口底子,能节余多少土地的基础上,高陵县让群众算清能拍卖多少钱,改造需要多少钱,改造前后资产增加了多少钱‘四笔账’,让农民来决定怎样干。村支书雷登弟说:“村民不掏钱就能住上新房子,户均总资产还从7.36万元增长到25万元左右,群众当然很高兴。”
土地筹资农民用
与一些地方“土地财政”不同的是,高陵县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土地政策,采取政府不从中赚钱,将所有土地增值全部返还给农民,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2010年8月,高陵县对东樊村节约的302亩建设用地指标在县内挂牌出让,筹集建设资金1.7亿元。“真没想到我们的土地指标还那么值钱。”许多村民感慨万千。
按照规划,筹集到的1.7亿元,将全部用于东樊新社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采用的是节能环保新材料,使用外墙保温新工艺,并为每户配套建设沼气池,接通天然气。社区配套有服务中心、医务室、警务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还同步配套养殖、设施农业等产业发展。
“在东樊社区建设中,高陵县不仅让农村的土地收益全部回归到了农民身上,而且还通过项目整合在资金上给予了最大支持。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编制全县农村新社区布局规划,并通过‘东樊模式’,全面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高陵县县长赵寅科说。
政策运用不打折
“我们在试点中,严格按照政策程序操作,严把政策实施、工程质量、资金管理三道关,确保政策不跑偏,农民无负担。”高陵县委副书记范九利说。
2010年4月,省政府确定东樊村为全省首批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村后,高陵县把东樊村整理出的土地指标在县内进行了流转,并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使用计划,将于今年12月前归还所有挂钩周转指标。为严把工程质量,高陵县组织统筹办、工程监理、村民代表组成工程监督小组,全面监督工程质量。
“深基地、灰土起,宽厚墙体满三七。保湿层、坡层面,抗震柱子保安全。钢筋穿着空心砖,平面全是现浇板。中空玻璃木大门,单家独院随出进。多用车库家家有,公共设施配套全。”这是村民对自己的新房子作的精辟概括。
为了严控资金使用,县上建立了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多头审核、按需拨付的资金管理机制,由县财政局和统筹办共同监管,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
县委书记张忠堂说:“东樊村改造是在政策撬动、政府推动、市场牵动、群众互动共同作用下实施的,其中政策撬动是前提,政府推动是保障,市场牵动是手段,群众互动是基础。这是我们推动此项工作的一大‘法宝’。”
东樊村新社区的成功,得到了国土部部长徐绍史的高度评价,称其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