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罗马6月29日电(记者王昀加 王星桥 宋建)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何昌垂在该组织大会第37届会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稳定发展的基本问题,未来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环境安全的平行发展”,因此中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保证粮食生产跟得上需求增长。
何昌垂是粮农组织成立以来第一位担当该组织副总干事的中国人。他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中国用不到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13亿人,这是一大壮举。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吃饱饭,现在已经是吃好饭的问题。原来说粮食安全就是有没有粮食,现在还包含营养安全、环境安全等因素,这为中国农业发展提出更大挑战。”
何昌垂说,今后中国农业发展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数量、质量并举;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在国际框架中实现中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要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实现转型。
何昌垂同时警告说,现在中国的农业产量很高,但目前的高产农业建立在高投入基础上。中国也是农药大国,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势必对环境构成压力。他认为,要改变现状,就要改变耕种模式,中国有很多古老而优秀的耕种方式,比如西北的坎儿井,广东、江浙的桑基鱼塘,这些都是集约型生产方式的典型例子,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这些模式值得深思。另一方面,就是要发展规模化生产。
何昌垂强调,科技进步对于中国农业发展十分重要,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推广有效的节水、节能技术,加强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让农民直接受益。
另外,他指出,中国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的政策不能变,“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本身能够实现地域的互补,不需要、也不可能过于依赖国际市场来保证自身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但这不等于中国不跟国际市场进行交易。”目前,国外有很多高效农业、低污染农业经验,可以考虑引进;而中国农业在满足自己需求为主的前提下,也有一些有优势、有地域特征的农产品可以走到国际市场。
中国还应考虑对国外农业进行投资,进入全世界粮食安全大框架之中。“中国可以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在做出贡献的过程中,中国可以通过互利、通过国际资源互补、市场互补、贸易互补,推动本国的粮食安全。”
他强调,“从长远来看,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加大对农业投入,是长期的立国之本。”
在谈到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时,何昌垂表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气候变化、生物燃料等因素制约了全球粮食安全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保证粮食安全、抑制粮价波动、应对未来挑战的根本办法。
他说,近期粮农组织对全球粮价的监控显示,目前全球粮价指数高于2007年/2008年粮食危机的水平,因此有人担忧新一轮粮食危机已经出现。
从长期来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将达90亿,这要求全球农业生产总量要在当前水平上增长70%。此外,由于增加的人口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农业产量需提高近一倍,“这是个巨大挑战”。
何昌垂认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是制约全球粮食安全的首要因素。为实现整体粮食安全,必须考虑城市和农村平衡互动发展,使农村地区有效地成为城市食品、服务的供应者。
其次,气候变化明显威胁着粮食安全。他说:“最近几年来看,全球灾害天气频繁,导致一些主要产粮国大面积受灾,粮食产量降低,进而造成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气候变化还会引起病虫害增加、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尤其应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分配不均。”
市场供求不平衡也推动了粮价攀升,其中生物能源是重要因素。“它确实给当前粮价造成了影响,对长期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必须研究。”
何昌垂说,国际社会应对高粮价、粮价波动、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办法就是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会上,各国认识到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就是提高生产。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大对农业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重视将研发成果向小农转让和推广应用。
二十国集团还提议建立快速反应体系,一旦出现严重的粮食不安全因素就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做出政策性回应,以保障粮食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