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不下蛮力人变白科学种田地变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04  浏览次数:8676
内容摘要:不下蛮力人变白科学种田地变黑

  山西临汾市尧都区城隍村有块18亩旱地,被称为“中国保护性耕作第一地”。2010年,山西大旱,这18亩地亩产小麦166公斤,比传统耕作区增产74%。6月7日,山西省农机局生产处处长韩战省说,全省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现在已经达到450万亩,占小麦种植总面积近一半,每年保护性耕作区为小麦增产贡献1亿公斤以上。预计今年山西省小麦总产达2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左右。

  “懒汉地”引发的革命

  今年,万荣县解店镇麦农薛朝民家每亩小麦亩产300斤。他总结保护性耕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时说,“不下蛮力人变白了,科学种田地变黑了。”

  1992年,有关单位选定临汾尧都城隍村这块无灌溉耕地,进行我国北方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和价值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的目的,特别是它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它被专家誉为“一场全球性的农业耕作制度革命”。

  试验之初,城隍村的老农说,不耕地也能打粮,纯粹是懒汉种地瞎胡闹。1997年特大暴雨侵袭临汾,所有的梯田都被冲毁,而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地,雨打到秸秆上很快就能渗下去,保水保土效果非常明显。2000年,临汾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而试验区免耕小麦亩产却惊人地达到156公斤,而传统耕作地只有74公斤。

  事实面前,当地农民被这块“懒汉地”的神奇折服了,全村都实行了覆盖免耕法。2011年尧都区的推广面积达到21万亩。长期免耕少耕加上连年秸秆覆盖,这块土地悄然发生着变化:2010年测试,失踪多年的蚯蚓出现了,土壤团粒结构增多了,板结的土块减少了,这块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得到了提升。

  粮食多产了,成本减少了

  永济市栲栳镇栲栳村种粮大户周三学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50亩地种小麦。他的心里有两本账,第一本账:种地照样能挣钱,他和其他70余户种粮户联合创办了小麦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1000多亩,今年自家预计收入20万元;第二本账:租赁农机不如自家购买,“今年,俺购买了收割机、播种机等,国家还给农机补贴,自己用之外,还可以开展租赁业务,每年能挣2万多元。”

  多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项目的投入。2010年,全省有100个县在执行农业部及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总投入1.2亿元,实施总面积达967万亩。山西省农机局生产处副处长张进说,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耕地表现出显著增产态势:一年一熟小麦平均亩增产39.1%,亩节本20-25元;小麦、玉米(或豆类)一年两熟项目区,小麦平均亩增产7.1%,亩节本25元。2010年,山西保护性耕作区的967万亩耕地,共增产粮食6.4亿公斤,节本增效16亿,受益人口1000多万人。

  保护性耕作在山西带来的不仅仅是夏粮增产、农民增收,还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生态效益的取得。临汾尧都区城隍村的老农说起1997年大家冒雨去地里看稀罕的事,至今津津乐道,周围的地都冲得七零八落,18亩试验田里的水腾腾地就渗下去了。

  据测定,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在40毫米以上暴雨的情况下,传统耕作方式土壤流失量4.9吨/亩,而保护性耕作区土壤流失量仅为1吨/亩。目前,全国保护性耕作面积已发展到7600万亩。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不下蛮力人变白科学种田地变黑”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704/1020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小麦 城隍 临汾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