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的老家小米,南沟的汇丰饮品,大有的大山鸡蛋……说起武乡县的农产品,一个个迸发活力的特色农业村,正成为武乡县助农增收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武乡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把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按照强基地、壮龙头、抓特色、创品牌的思路,强化农业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武乡县达到“一村一品”的专业村有31个,涉及农户5128户,主导产业从业农户3539户,从业人数达到8339人,人均收入3490元,特色产业收入平均占到各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七成以上,全县小米小杂粮、旱地西红柿、梅杏、特色食用菌、农家乐旅游等产业发展迅猛,有效带动了农畜产品加工、运销、市场及相关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成为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为了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武乡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农业、水利、科技、畜牧等部门深入基层,对各村的土壤气候、优势资源、产业现状、发展潜力等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在充分借鉴外地特色产业开发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农民自主选择与政府有效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了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规模经济工程。
如今,武乡县已有200多个村根据自身实际搞起了特色产业,做到了“一村一品”,形成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故城镇形成了以东寨底、邵渠、高台寺三个村为主的春播豆角蔬菜园区;上司乡规划建设标准化谷子基地5500亩,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贾豁乡全力打造旱地西红柿产业大乡;大有乡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小区……随着一系列特色支柱产业的蓬勃兴起,该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同时,武乡县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的根本点和着力点,着力推进十大农业园区、十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十大农业专业合作社“三个十”工程,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又积极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拉长了农副产品产业链条,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强龙头、建基地、联农户等环节入手,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开发无污染的绿色小米,形成了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格局和“企业+订单+技术支持+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同时,依托市场需求,开发拓展了花生、核桃仁、挂面、豆面、荞面等系列小杂粮产品。在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上司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政府累计投资近200万元引技术、划园区、建基地,全乡上下形成“千家万户搞生产”的格局。
“农产品有没有品牌就是不一样。去年,我们南沟村的杏满园饮品根本就不愁销售,而且价格也不错。”故城镇党委书记刘钢平告诉记者。这几年,该县农民的商品意识、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一些农民已开始为自己的农副产品申请注册商标,注重利用品牌开拓市场,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
“杏满园”饮品、“老家”小米、“太行明珠”杂粮、“大山”鸡蛋等一系列品牌的声名远扬,既是“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催生农民经营理念变革的最好佐证,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武乡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好风凭借力,奋飞正当时。“十二五”期间,武乡县提出了实现“六个目标”、重点扶持“五条农业产业链”的思路。实现“六个”目标,即:“一乡发展一个主导产业,一村培育一个特色产品,人均二亩干果经济林,人均一亩高产农田,户均一亩经济作物或设施蔬菜,户均培养一名技能型或创新性人才”;“五条产业链”即逐步形成粮食加工产业链、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链、果品加工产业链、薯类加工产业链、食用菌加工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