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喜晓林长这么大第一次穿高跟鞋、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走进京西宾馆……看到首都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会觉得眼晕,完全不适应。
若不是官方的邀请,喜晓林说什么也不会想到会来北京开会。
她告诉记者,来北京住下后,才知道要接受记者的采访,没有做好准备的她一夜没敢合眼。早晨出门时穿着新买的高跟鞋,差点摔了一跤。
她是地道的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宁夏当地的农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自己与生俱来就是与黄土地连在一起的,注定要在这里呆一辈子了,”喜晓林笑着说。
她的家乡位于宁夏黄土丘陵上的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固原、彭阳等几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1倍至12倍。有人说,西海固像是一只干渴的大碗。夏季,干旱的热风能把人骨头的水分吹散;冬天,凛冽的寒风能把人的血液冻结。
在不少农民眼里,贫困的意义是多重的:它表明没有钱买种子,没有钱买新衣服,代表着一天三顿吃土豆炖面――加上点油,那就是改善生活。
在以前的西海固,村民家存着混混沌沌的水是从石头砌的水窖里打上来的,算是“好水”,用来做饭、洗菜,当地人称之为“泉水”;还有“坏水”,就是随意挖一个较深的土坑里面储着水,一瓢水半瓢泥,“坏水”用来喂牲口,沉淀之后人也喝。这里的水苦,含盐碱量很高,有人形容用来泡豆子都能直接磨成豆腐。
当地人对水的珍惜,让一般人难以想象。除了吃饭、涮碗、喂牲口,人们不舍得把一滴水用在别的地方。因为缺水,当地人洗澡的办法无奈而“聪明”。例如,女孩们看到天阴有雨时,她们通常会穿上薄一点的衣服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等雨。雨后回家,赶紧脱去衣服,把身体擦干,就算洗过澡了。
喜晓林就在固原市隆德县杨河乡,当了11年的村官,如今她的身份是杨河乡党委书记,算是有一定威望的“大官”,乡里的大事小事都要她管。
身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党员干部,注重加强乡村民族团结教育是必修课。邻里之间若有纠纷,她一定会亲自出马去“裁决”,“我做事讲究公平公正,不会多袒护任何一方”。
不过也有喜晓林看不惯的,就是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她认为是在给党员的脸上抹黑。“在我们乡,不会容忍一丝一毫的腐败,每个村官的手都是干干净净。村民的生活状况都这样了,如果贪污,良心就坏了。”
“党员讲正气,群众才服气”,喜晓林说,不说空话,多办实事,百姓都会支持你,上访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我这个官当得很踏实。
喜晓林告诉记者,她只有一个梦想,就是能让当地的村民快点致富。在她带领下,乡里组织制定了全乡劳务、草蓄、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肉牛标准化示范养殖,成立农村养牛专业合作社,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当地民众富裕起来。“现在大概每人每年有3080元左右的收入,喝水问题基本解决,算是了却了一块‘心病’”。
与此同时,这两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生态移民郑重承诺:“耕者有良田、居者有新屋、发展有天地、致富有途径、生活有保障。”全区域各地市县(区)和农垦系统都分别承担了移民任务,确保把宁夏建成国家级的生态移民示范区,2020年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据介绍,西海固地区的35万多回汉各族民众在新一轮的生态移民攻坚战役中,将会告别靠天吃饭的艰难处境,迎来全新的幸福生活。在喜晓林眼中,这些是可望、可求的目标,而不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