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一场“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在荆楚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3月到6月,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5.2万名干部,走遍全市1938个行政村,与近64万户农民同吃同住、促膝谈心、办实事送温暖,合唱出一首嘹亮的田野春歌。
在完成省委、省政府“规定动作”之外,我市还结合实际,创新了许多“自选动作”,实现了“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
田间地头拉家常 一个短信传问候
新洲区辛冲镇毛铺村的老党员毛华明说:“过去见到七品官,都吓得不敢说话。现在到我家里来的干部,一不嫌我衣服穿的破,二不嫌我年老有病,来后就拉着我的手,与我坐下来拉家常,我好感动!”
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干部,全都走出办公室,走进普通农民家中,和他们并肩而坐,促膝谈心。
“对不干净的凳子,不要擦;对看上去不卫生的茶水,不拒绝;对衣着不整洁的村民,不嫌弃;每一道调查题要一字不漏念给老乡听,不清楚之处参照指标解释讲解。”这是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党总支对全体党员教师进行“三万”活动培训的内容。
全省“三万”活动开展之初,就定下了“两个全覆盖”的目标――工作组覆盖全省所有村,工作队员足迹覆盖全省所有农户。
然而,面对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白天无人在家的现实情况,广大机关干部和农民兄弟交心,除了俯下身子,还需要开动脑筋。
市民政局的工作队员根据驻点村群众难集中、白天难座谈、入户难碰面的情况,用四招化解――白天难召开的会改成晚上开,上门难传达的精神改到地头传达,集中难组织的活动改成分散组织,单项议题活动有难度的合并为多项议题。
黄陂区则通过“一条短信、一封邮件、一个电话、一张便民联系卡”等方式,破解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难于访问的难题。
5月下旬,全市圆满完成进村入户访民情“两个全覆盖”,其中通过电话、短信、书信、连心卡等方式走访外出打工户12.34万户,进村入户进度居全省前列。
“各显神通”办实事 情暖万千农民心
增进与老百姓的感情,是“三万”活动的宗旨。在此基础上,我市提出,要结合实际,力所能及为老百姓办实事。
全市1938个工作组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纷纷利用自身工作优势和特点,为驻点村农民送温暖,上项目,办实事。
这个春天,无论是蔬菜滞销、春耕生产,还是60年来最大的旱情,哪里有农民生产生活难题,哪里就有“三万”工作队员的身影。
今年4月,武昌区杨园街驻新洲区龙桥村工作组在走访中发现,该村5口塘堰干涸见底,唯一的泵站因年久失修无法使用,全村1700亩稻田“喊渴”。杨园街先后投入9万余元,帮助龙桥村抢修泵站,更换全部机电设备,修缮疏通1760米灌水渠。
“这下好了,再也不怕地里没水种不了稻子了。”龙桥村党支部书记汪元生看着水渠里流出来的“救命水”十分激动,“要不是‘三万’队员帮我们修水泵、建水渠,像今年的旱情,我们的稻子可是种都种不起来了啊。”
据不完全统计,“三万”活动中,全市各级兴办项目3700多项,办实事涉及的项目资金达2.1亿元。其中,全市共有4万名党员干部参与抗旱,市直部门、中心城区资助抗旱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
干部让农民得实惠,农民让干部接“地气”
在市残联工作的邓蔚杰是为数不多的女性驻村队员,2001年大学毕业后,她在企业工作了两年,随后考入市残联。从未与农民打过交道的邓蔚杰,在驻点的江夏区舒安乡五里墩村一住就是3个月。
她主动与乡亲们谈心,对象甚至包括村民心中一群“不务正业”的“边缘人”。她和同事们据此写下了民情日志《五里墩村的“80后”,没有土地的农民――关于驻地村“新生代”农民的问题与思考》。
农 民兄弟为年轻干部补上了一堂课,也让更多的干部接上了“地气”。市人社局驻新洲区潘塘街喻大村工作组长说:“开展‘三万’活动,促使机关干部转变作风,就是要采取回炉农村这一方式,让干部接‘地气’、增底气、聚民气,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增进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这种工作作风的转变,已经开始落在实处。市老干局局机关工作已实现“五分钟工作法”,即上班早到五分钟,下班推后五分钟;谋划超前五分钟,要求置后五分钟;会前筹备五分钟,会后收拾五分钟;外出准备五分钟,归来整理五分钟;交流沟通五分钟,协调配合五分钟;健康运动五分钟,身心愉快五分钟。
“三万”活动的成果,不能仅停留在帮扶项目上,还要充分了解民情,作为制定全市农村政策的依据,从制度上让农民得实惠。
为此,我市在完成省里规定的5万户抽样调查表外,还为每户农民建立了电子化的民情档案,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依据。此外,我市还针对51个具体“三农”课题进行调研,并撰写《武汉三农形势与任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