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获千万美元风投的“菜农”(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30  浏览次数:8570
内容摘要:获千万美元风投的“菜农”(图)

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同贵


  作为一个“菜农”张同贵有点特别,他即不懂种菜,也不走规模化生产,更不与同行竞争,而是有计划地开辟了一套成熟的“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销模式,并获得了VC投资机构青云资本的1000万美元风投,让人艳羡不已

  试图抓住“有机食品”这个市场机会的人并非少数。中欧世贸项目的报告显示,仅在2006年年底,国内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含转换期)的企业便已超过2000家。然而,在“热闹”的有机农业市场,一个显著的问题便是企业“多”而“小”,目前大多数企业都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自有种植面积大多不过百亩,有规模的玩家极少。

  尽管面临众多挑战,张同贵仍然决心在这条路上摸索着走下去。“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摆在眼前,关键就在于你怎么把供给抓上去,怎么打通销路?”坚持在上游筹地、自建种植基地,目前基地总体面积已经超过了万亩;在农庄有所产出之后,则“绕开菜场和沃尔玛”,自建车队、引入以冷链配送见长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销模式。

  像开公司一样种田

  2005年,正在中欧商学院进行EMBA学习的张同贵,把自己的主攻方向锁定在“都市农庄”上,并将一本厚厚的商业计划书当作了毕业论文。通过对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市场的研究,张同贵发现,即便在中国香港、台湾和日本这些邻近市场,有机农产品的消耗量占整个农产品的比例一般是8%到10%,而在大陆,即使在上海这个最注重健康意识的城市,也还不到1%。“仅就蔬菜而言,整个上海市场的1%就意味着10亿的规模,如果可以做到5%呢?”

  而这一年恰逢上海市要建1000公顷蔬菜基地,项目公开招标,张同贵一下看见了机会,他的课题也派上了用场。此时的张同贵早已是矿山和贸易商人,和在上海30家门店的餐厅多利川菜的老板。一年的营收就超过1亿,早已衣食无忧,但决定做有机蔬菜后,为筹钱他毅然将多利餐厅变现,拿下了南汇区一块1750亩的土地。

  张同贵为多利农庄的定位是都市农业,以城市里的中高端人群作为目标客户进行有机蔬菜的产销。

  不过最让张同贵发愁的问题,上海郊区的农民多数已不愿继续种田,最后他给出了2000元左右的月薪,并根据农民的所掌握的技术分起了等级。

  加上之前邀请来为三年转换期中增加有机质进入土壤机构,去除农药、化肥残留物的台湾专家,形成了专家咨询服务。俨然把种田的活,当成了公司来开。高管管理总生产,中层员工管理农民和病虫害防治,基层农民做种植的局面。

  把菜当礼品卖

  菜种出来了但怎么卖,是个问题。

  张同贵又不能像传统菜农那样只需要将菜交给菜贩子就好了,而是要把握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营销的重点,很大程度不是推广,而是售后。”于是,张同贵打破了原有运营链条,重建产销环节:农业种植请的台湾专家,物流系统是日本的黑猫,callcenter是美国外包企业,销售队伍来自奢侈品行业。

  从目前有机蔬菜企业的客户构成来看,大都以单位、企业客户为主。比如东方菲尼克斯的庄园建成的乡村酒店、会所模式。而多利客户中贡献最大的,也是类似锦江集团、宝钢集团、平安集团等大型企业。

  而要真正获得市场地位,以中高端收入的人群的个人客户事实上才是战略重心。

  张同贵认为,如何拓展个人客户,直接关系多利未来。他从某著名奢侈品牌挖来现任总经理助理张琛,通过一系列推广规划,发力将原来的B2B模式转为B2B2C。近两年,多利的个人客户呈现的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我准备把多利体验店,开到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那里,我们只提供体验和服务,不卖菜,只卖卡,即上半年卖券,下半年卖卡。”张同贵说。

  同时,张同贵还挑选了银行、证券、高端培训机构与医疗机构等资源集中的领域,做起了礼品团购。这几年客户也成几何增长,年营收超过5000万元,拥有超过20个企业会员,固定会员达到7000多个。

  缩短“食物链”

  多利农庄几乎在创业之初,就定下了自己经营渠道的目标。

  “首先,中间环节一定要压缩”,按张同贵的介绍,在初期产量较少时,多利农庄自己组织了车队进行“田间到餐桌”的配送,而随着产量的增加,便引入了以冷链配送见长的日本黑猫雅玛多宅急便物流进行合作,配送半径已可覆盖整个上海市范围内。一般而言,多利农庄的蔬菜从采摘到包装到最后配送至会员家中,中间过程不超过24小时。

  这样一来,随之而来的便是配送环节的高成本,目前而言占多利农庄蔬菜最终价格的20%左右。不过,在张同贵看来,虽然配送费用变高了,但中间环节的零损耗,以及整体流通环节利润的减少,仍能使多利蔬菜的总体价格比其他渠道的产品更低。

  同时,多利农庄在种植时就采用了“分品类跨区域布局”的策略,即按照种植产品的不同属性,进行相应的地理布局。譬如,将不易保存的绿叶类蔬菜生产集中在城市近郊,而耐储存和运输的块茎类蔬菜则分散到其他土地成本更低廉的地区。这样一来,既能充分提高总体产量供给,降低土地成本,又有利于规划产品品类拓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总体利润率。基于这种思路,2010年开始,多利农庄又分别在崇明、云南以及武夷山复制建设了数万亩的有机农业种植基地。

  定位跟着“政策”走

  进入有机种植行业,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如何拿到土地。

  而对于张同贵和那些意图趟入有机生意的“掘金者”而言,如何跨过土地的坎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来突破政策限制,另一方面也同样需要重金投入,走“重资产”发展的方式。

  在张同贵看来,除了具备资金实力,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则是“要和政府政策相协同”。目前,上海多利农庄拥有在建的种植基地面积超过万亩。这得益于上海市政府2005年出台的一项新政策:计划打造5到10个100公顷的蔬菜基地,希望能“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同时能反映中国农业水准”,这实际是与张同贵对土地的定位不谋而合,由此张同贵成功地获得了位于浦东新区大团镇上的一块1750亩土地的经营权。

  2010年,经过层层竞争,多利农庄成为上海世博会有机蔬菜特供基地,并作为世博会中上海唯一的有机农庄,在“城市未来馆”展区向观众揭示了未来生活中健康、低碳生活的场景。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获千万美元风投的“菜农”(图)”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630/975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农庄 蔬菜 客户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