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改善农村民生的首要标志。武平农业局从四个方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部分比去年增长5%以上,全县农民种植业总纯收入增加2766万元,人均增加93元。
①增量提质促增收。一是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7万亩,比上年增加2300亩以上,总产20.748万吨,比上年增加1600吨以上,带动农民增加种粮纯收入298万元以上。二是推进茶产业优化提升工程,新植茶叶3000亩,实现茶叶产量2700吨,增长13.5%;实施水果优化改造工程,促进优势品种向优势产区集中,力争全县新植果树4000亩,其中甜橙3500亩,实现水果产量25800吨,增长14%。力争全县果茶产值达到16270万元,增长7.4%,增加农民纯收入380万元。三是发展种植仙草22000亩,实现产值4200万元。四是加快推广金线莲人工栽培,争取大棚金线莲面积25亩以上,产值700万元。五是袋栽食用菌3850万袋、床栽30万平方米,预计鲜品产量2.28万吨,增长6.8%,产值1.68亿元比增1600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480万元。六是种植大田蔬菜瓜果12.7万亩,产量19.2万吨,实现产值1.93亿元,比增9.3%,增加农民纯收入357万元以上。
②规模经营促增收。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快农村土地仲裁机构建设,及时有效化解农村土地纠纷,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扶持政策,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来抓,切实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争取到2011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21%,其中1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达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68%。。二是认真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生产基地,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重点扶持一批连片规模示范片建设,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葡萄、金线莲等大棚设施生产,建好设施农业基地。如彭氏玉麟专业合作社、满地红专业合作社在中山、万安、平川的500亩竹架大棚西瓜、钢架大棚葡萄基地,配套喷滴灌技术,示范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发展;由香港华龙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城厢、万安、平川、武东、东留等乡(镇)流转土地或订单种植无公害蔬菜,计划用3-5年时间投资打造武平供港蔬菜基地;由县蔬菜公司与香港华龙公司合作实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争取农业部立项扶持,建立基地、净菜配送、保鲜加工、品牌包装进超市。
③创新服务促增收。一是实施“五新”技术集成配套,努力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耕机收,实现节本增效。全年示范推广机插秧2.1万亩,在城厢乡东岗村、万安乡下镇村、十方镇彭寨村、永平乡杭背村、武东乡黄埔村、岩前镇大布村建立6个示范片3340亩,辐射带动其他农户机插17660亩以上;继续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完善我县施肥指标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万亩;推广病虫综防10万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5万亩。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健全乡村沼气维修服务网点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增效作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2011年实施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项目1500户,到2011年底,使全县沼气用户达到14000户以上,带动农民增加纯收入336万元。三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转移性收入。建立更加科学、高效、便民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政策落实水平,不折不扣地落实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再生稻催芽肥补助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应得的补贴和项目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宣传力度;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抓好水稻种植保险工作,进一步提高水稻保险覆盖面,提高抵御巨灾风险能力。
④发展加工促增收。以珍福果汁加工、亿山农业等重点企业投产及二期建设为契机,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农民通过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就地转移务工,增加纯收入240万元。一是加快落地项目的建设进度,促成其早日投产,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500个以上(珍福果汁300个,亿山农业200个),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增加农民收入600万元,使纯收入增加240万元以上。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在年内再引进1―2个规模以上且以本县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以带动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力争全县全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3亿元以上,新增产值8000万元,增长40%以上,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