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为了大地的丰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27  浏览次数:81059
内容摘要:为了大地的丰收

  尤溪高级农艺师卓传营三十年的水稻人生

  “亩增半斤种,多插五千丛;治好稻飞虱,预防病毒病。”6月9日上午,尤溪县台溪乡清溪村的一处稻田旁,一位汉子正在教农民朋友学一首“顺口溜”。他就是高级农艺师卓传营。这阵子,卓传营和县乡农技干部们一起连续10多天深入乡村,白天在田间地头指导,晚上开课培训,引导农民做好再生稻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卓传营扎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一线30年;1991年以来,曾多次获得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的科研从“两条虫子”开始

  1981年,卓传营从三明地区农业大专班植保专业毕业,分配到管前镇农技站工作,一呆就是16年。

  当时,尤溪水稻种植区二化螟危害严重。二化螟又叫“钻心虫”,是当地水稻的主要害虫。在低海拔地区,这种虫害高发期在3月底4月初,管前镇等中海拔地区4月底5月初则是高发期,遭受虫害的水稻出现枯心苗和枯鞘、虫伤株;遇上刮大风,稻秆就大面积折断,严重的地方水稻产量损失超过二成。

  “农民急了,我们心里更急啊,一定要捉住这条虫!”通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卓传营逐渐掌握了中海拔稻区二化螟危害发生的规律和防治的办法,并引导群众及时防治,这些研究实践成就了他的第一篇论文。“稻瘿蚊”是卓传营潜心再生稻推广碰上的另一条虫。稻瘿蚊,是一种区域性、间歇性发生的水稻害虫,每隔2―4年就大发生一次,为害甚大。1992年6月底7月初时,稻瘿蚊第三代开始分化,这种只有米粒大小的虫子大量蚕食水稻的生长点、穗的嫩芽部分;最严重的地方,1亩稻田只剩下了18穗稻子,其余的全部长成了“大葱”。“损失太大了,当时全县动员去扑杀这条害虫。”卓传营回忆说。“改种再生稻解决了这一难题。”根据稻瘿蚊的生长规律,卓传营他们通过提早再生稻的播种期,将水稻幼小生长锥发育期调节在稻瘿蚊主害代盛发期(6月中下旬)之前,大幅度减轻“标葱”现象,开创了防避山区稻瘿蚊的新途径。仅此一项,尤溪县10万亩再生稻每年可省工节本300万元,节省农药2.5万公斤。

  当时,著名水稻制种专家刘文炳在管前农技站进行杂交水稻育种、高产制种及早中稻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推广,卓传营经常跟着刘文炳下田、做试验,逐渐成为水稻科技推广的行家里手。

  “我们搞农业的,农田就是实验室”

  在尤溪县民间,父母教育调皮的孩子有一句俗话:“你若有出息,割过的稻桩也会长谷子。”伴随现代农业技术而生的再生稻,就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稻穗再长一季,“让割过的稻桩长谷子。”

  1997年,卓传营从管前镇农技站站长调任县农技站站长,2002年开始任尤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并和张上守、郑荣和等农技人员逐步从老一辈水稻专家王菊生、方文模等手中接过再生稻示范、推广的接力棒。

  在谢华安院士、刘文炳研究员带动下,他们把超级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用简明易懂的本地话给农户授课,手把手地做给农民看。2007年,各个示范片进入浸种、催芽阶段,县乡农技人员全部分散到各个片区。西城镇麻洋村示范片就只有卓传营和1名乡农技人员共2人,农户则分成24个小组散布在各点统一催芽,他们就24小时在24个点巡视,督促农户严格控制消毒灶的温度范围。“我们连眼都不敢闭一下,生怕出差错。”卓传营说。

  卓传营常说:“我们搞农业的,农田就是实验室。”30年来,正是在农田这个广阔的“实验室”,卓传营在超高产制种、超级再生稻、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中,主持或参与18项部、省、市、县的科研课题,累计示范、推广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150万亩;获得省科技奖一、三等奖各一次,农业部丰收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厅市二、三等奖等科技成果11项,农业部先进个人、省百千万工程人选、市拔尖人才等各类表彰56项,撰写发表专业论文34篇。其中,他参与的“超级稻再生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创大面积年亩产1.2吨的水平,百亩示范片再生季单产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刷新再生稻世界纪录;该项目的实施,累计增产稻谷1.17亿公斤,新增纯效益1.41亿元,2005年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0年10月9日,农业部在尤溪县实施的再生稻再生季示范片验收现场传来喜讯:西城镇麻洋村农户曾繁辉种植的“天优673”,经实割测产,干谷亩产达601.8公斤。这是尤溪县第七次刷新再生稻再生季单产的世界纪录,成就了稻田   “奥运会”上的“七连冠”。

  近年来,研究、完善、整理再生稻核心技术形成可以广泛推广应用的技术体系,在尤溪县成为主攻方向。尤溪县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已从原先三次创造再生稻单产世界纪录的水稻专家王菊生和王家兴、方文模以及陈开缄等人,传至以卓传营、张上守、郑荣和、陈爱珠等专家为代表的第二代农技专家手中,县、乡两级从事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的农技人员40多名,而还有县乡10多名年轻农技员正在传帮带之中。同时,经过多年培训推广的努力,尤溪全县熟练掌握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农民已超过3万户,遍及13个乡镇。

  爱穿拖鞋的“教授”

  熟悉卓传营的人都知道,除了过年,他很少穿西装、皮鞋。他的家离单位很近,家里备着雨鞋、拖鞋,随时下田就穿着去,一年下来他至少要穿破2双拖鞋。卓传营长年累月在田间地头从事农技推广,和农民一起并肩劳作,认识卓传营的农民群众,都亲切地叫他“卓高师”、“教授”。

  2006年,西城镇麻洋村示范片三分之二面积300多亩的再生稻被台风吹倒了,卓传营等农技人员立即发动群众扶绑水稻,在大家的配合下,终于在滂沱大雨中把倒伏的水稻全部绑好。“看到再生稻安然无恙,我们虽然浑身湿透,一身泥浆,心里却暖烘烘的。”卓传营回忆说。

  近年来,卓传营和同事们通过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不断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培养超级稻示范、推广技术人才,传好水稻科技推广这支“接力棒”。今年,卓传营参与的研究课题就有谢华安院士在麻洋的Ⅱ优673百亩超高产栽培示范片、在下保村开展45个再生稻新品种的再生能力筛选试验等4项。人们期待着,这位穿拖鞋的“教授”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给山区农民送去丰收的喜悦。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627/924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尤溪县 水稻 稻瘿蚊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