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甘肃省定西市“三代人”的洋芋情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17  浏览次数:8852
内容摘要:甘肃省定西市“三代人”的洋芋情结

  仲夏时节,我们驱车来到安定区符家川镇红庄村5社。勤劳的周小强一家人在地膜洋芋地里,他们一边忙农活,一边笑谈近年发展的大变化,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望着已泛出新绿的地膜洋芋,他乐呵呵地说:“每年种二十八九亩的马铃薯,价格四毛钱的时候能卖两万多块钱,五毛多的时候能卖三万多,去年的洋芋卖了个好价格,收入了五万多块钱呢。”他家有30多亩承包地,近几年,他每年都拿出90%的土地用来种植洋芋,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喜获丰收的他今年还租种了邻居的12亩地,计划多种洋芋赚多钱。

  啥能多赚钱,他就多种啥;怎么种能丰产,他就怎么种。洋芋已不单是“吃饭薯”,得懂得经营、懂得技术,得多了解外面的情况。聪明的周小强自有他的一本“洋芋经”。富起来的他于2007年第一个在村子里盖起了红瓦盖顶、红砖砌墙、瓷砖贴墙、地板铺地的砖木结构的全封闭的新式砖瓦房。周小强修建这些房子花去的十万多块钱,全都是来自马铃薯的收入。

  如今,周小强家已经用上了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吸油烟机、电磁炉等各种新式家电,各种必需的时尚家居一应俱全。今年,他准备修一个洗澡间,到时候,他就能和城里人一样用太阳能洗澡了。

  经营着甜蜜的事业,过上了蜜一样的生活,他和家人乐开了怀。谈及种植洋芋带来的快发展、大变化,他深有感触地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可惜爷爷辈的人没有享过这样的福!”

  他讲述着爷爷的生活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也种洋芋,但产量少得可怜,一大家子人根本吃不饱。即便是这样,在小麦等粮食绝收的年景,这少得可怜的洋芋蛋还真是救了他们的命。

  说起祖辈们过着艰难的日子,周小强把我们带到祖辈们曾经住过的旧院落。他指着破旧的窑洞说:“这就是我爷爷曾经住过的窑洞。爷爷说那时候能吃饱肚子就满足了,窑洞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窑洞内主人曾经生活的痕迹依稀可见,这间窑洞见证了当时贫困农民艰难的生活历程。旧院落里的几间土坯房是周小强父亲一生的心血,一家五口三代人曾经在这儿住了30多年。当时的红庄村,每家每户都有二三十亩承包地,正常年景,村民的地窖里一年四季都有洋芋,除了解决温饱,还能拿出一部分到集市上去卖。周小强告诉我们,这些土坯房就是他父亲用种洋芋攒下来的钱修盖起来的。30多年过去了,这里早就不住人了,但周小强还是舍不得拆掉它。

  周小强一家三代人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地还是那些地,所不同地是种植的洋芋多了,种植洋芋的品种好了,种洋芋的方式变了,赚钱的门路广了,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一家三代人与洋芋有解不开的情结。从救命薯到温饱薯再到致富薯,周小强一家三代通过种洋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代人的洋芋情结折射出了安定农民的生活变迁。

  如今的安定山乡村舍处处发生着大变化,路通了,地平了,新式房子修建了,时新家具和家用电器添置了,好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小康的日子有奔头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甘肃省定西市“三代人”的洋芋情结”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617/832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洋芋 窑洞 块钱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