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拉善盟大力发展新型农牧业,坚持生态优先促增收,统筹城乡谋发展,切实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大力推行科教兴农兴牧战略,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狠抓各项惠农惠牧政策措施落实,农牧业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一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种植业从单纯的粮料生产逐步走向多种经营和特色种植,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节水型、高效型转变。全盟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48.17万亩,高产优质专用农作物比重达75%,粮食总产量达到17.14万吨,油料产量2.4万吨,粮经比例调整为4:6,节水灌溉面积达 28.2亩。草原畜牧业从靠天养畜逐步走上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路子,形成了草原畜牧业和舍饲养殖业二元结构的新格局。全盟草原畜牧业牲畜头数控制在100 万头(只),农区舍饲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头(只),绒毛总量达到1216 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52万吨。建成牲畜棚圈15742座、青贮窖2650座、沼气池7679座、机电井1994眼,规模化养殖场417个、规模化家庭生态牧场192个。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全盟传统的休闲农牧业专业户数达100家,休闲庄园3家,观光采摘园2家,农牧业生态公园1家,旅游示范村4家。精品绒毛、绿色肉食、有机果菜、特色沙生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 30 家,龙头企业带动各类基地23个,培育农畜产品品牌28个。建成高效蔬菜温棚2135座,年产绿色有机蔬菜900万公斤左右。培育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或各类经济合作组织55家,带动农牧民7556户。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
二是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相继启动实施了退牧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重点生态项目,局部地区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累计完成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面积6972万亩,草原围栏封育面积达到4400万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七期,累计退牧2895.36万亩。依托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将退牧牧民转移与产业开发、教育培训转移、农牧民养老医疗保险、游牧民定居、扶贫帮困相结合,在全区率先实施了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的转移发展战略。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搬迁转移农牧民7516户21316人,禁牧区植被覆盖度由禁牧前的5―15%提高到20%以上,牧草产量由禁牧前的20公斤/亩提高到40公斤/亩以上。草畜平衡制度在全盟全面推行,每年清退搂发菜、捉蝎子等外来人员1万余人次,全盟累计清理违法开垦耕地8.61万亩,人为破坏草原的行为得到初步遏制。
三是不断提升质量安全。在周边疫情不断发生、传入风险增加、疫源复杂的情况下,全盟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生鲜乳和饲料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农、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累计完成有机食品认证8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48个,农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8个。近年来全盟未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四是推动转化科技成果。每年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30余项,培训农牧民1.6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达29万亩。建设了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万亩集中连片示范区,开展了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大面积推广肉羊三元杂交和各畜种人工授精技术,开展标准化养殖,推广牧鸡灭蝗30多万亩,成功实现大鳍鼓鳔鳅的人工孵化。全盟农机总动力达25.3万千瓦,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2.6%。
五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惠农惠牧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累计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牲畜良种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牧民燃油、农牧业保险等补贴13183万元,农牧民人均受益2197元。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了2769户农牧民居住条件。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在全区率先实施了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全盟参加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农牧民达45726人,参保率达到93.04%;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平均保障标准达到3642元,享受低保的农牧民达到4199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 59960 人,参合率达到 96.83 %以上。
六是强力推进试点建设。成立专项工作推进组,采取强力整合涉农涉牧项目资金、积极协调争取支农支牧再贷款资金、龙头企业和农牧民筹集配套的措施,全力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12个试点嘎查村建设初具规模,涌现出阿左旗巴镇巴彦霍德嘎查生态移民新村、巴音毛道农场新区、阿右旗额肯呼都格镇牧民新村、额旗牧民商业新区和开发区金沙苑沙产业示范区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小区和小村。产业培育逐步形成,一些公益性岗位、商服楼、牧家游以及设施农业、舍饲养殖、特色沙产业和企业务工已成为试点地区发展生产、促进增收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