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建淤地坝4.47万余座,拦蓄泥沙21亿吨
6月9日,记者行走在隰县的丘陵沟壑区,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山变绿了,随处可见连片的树林和灌木,沿途的庄稼绿油油一片。隰县的老百姓高兴地说,穷山恶水的改变,得益于山西省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的实施。据统计,全省已建淤地坝4.47万余座。
山西省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3亿多吨。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区域内自然灾害频繁。2003年,山西省开始实施淤地坝建设工程,尤其是2007年启动兴水战略之后,淤地坝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在河曲县的石板沟,坝地里玉米和葵花等作物长势喜人,与沟两边的山坡地形成强烈对比。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们告诉记者,过去种坡地,每亩玉米能产三四百斤,现在有了坝地,每亩产量能上千斤。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建成的淤地坝已拦蓄泥沙21亿吨,建成沟坝地10.5万公顷,年增产粮食6.3亿公斤。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群众对淤地坝建设成效的高度概括。永和县白家崖小流域治理是山西省实施坝滩联合的一个亮点。过去的白家崖流域,到处是荒山、荒坡、荒沟,春天一沟泥,冬天满沟冰,汛期洪水泛滥,农业生产条件十分差。近年来,借助小流域综合治理,坡地改造成了梯田,荒山披上了绿装。更值得一提的是,流域内的250多口农民人均增地13.6亩。
山西省十分注重对淤地坝的建设管理,尤其是坝系竣工投入生产后的运行管理更是各地关注的重点。多年来,在淤地坝集中地区,政府群众联动,共同加强管护已成为常态。去年,山西省投资3000万元对67座大中型淤地坝进行了加固改造处理。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坝的积极性,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倡导群众包坝、买坝,综合治理、管护、经营淤地坝,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人们开发建设沟坝地,发展坝系农业,充分利用水面发展养殖业,使广大农民在淤地坝的运行管护中真正得到实惠。同时还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扶持,扭转了过去"建坝有人问,坝成无人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