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耒阳市余庆乡创新蔬菜基地,立即被眼前壮丽的一幕深深吸引,夏日的阳光下,工人们正忙碌的工作着,绿色的香瓜、黄瓜、南瓜等各类蔬菜整齐在地里连成一片绿海,泛出诱人的光泽。
过去五年,耒阳市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突出发展粮食生产,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全市农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耒阳市农业大做蔬菜文章,在全市36个乡镇办事处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40多个,试点面积近5万多亩,受益人口近20万人,截止目前,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共48万亩。
曾几何时,耒阳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大农业资源,以农业大市名扬全省。如今,耒阳正以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赋予农业新的内涵。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让自己饿不着肚子;如今,现代化的农业让农民舒舒服服地迈向小康之路。
与“十五”期末相比,全市农业经济各项指标显著增长。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8.5亿元,增长92.1%;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0亿元,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15元,增长86.3%。全市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长,除2006、2007两年因特大洪灾影响致使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外,其它年份粮食总产均超过50万吨,2010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35.59万亩,较2005年增长9.8%。
加大农业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先后争取并落实了优质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整合支农资金支持优质稻产业开发项目等近20个国家级、省级项目,共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4400余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市项目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耕地地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产业化亮点突显。大宗作物逐步实现优质化,2010年优质稻总面积56.37万亩,较2005年增长10.5%, 37.5万亩收籽油菜已全面实现杂交优质化,沙糖桔、?溪蜜柚、黄金梨等名特优新水果生产面积达5万亩。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完成杂交水稻制种3-8万亩,成为全省最大制种县(市)。年生产烤烟3万亩以上,跨入全省种烟大县(市)行列,每年实现烟叶税收过千万元。努力探索建立“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现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合作形式由原来的单一的“合作社加农户”型发展为“合作社加企业加农户” 型、“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型等,为名、优、特、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平台。
农业技术服务深入到位。坚持“高新技术抓引进、关键技术抓突破、常规技术抓普及”的思路,每年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20-40个;每年布置“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等不同大小示范片数十个,辐射带动范围覆盖了全市农作物的90%。引进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良种,优质稻无公害栽培、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等40余项轻型节本、高产高效先进技术,为农业丰产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在南京、仁义、哲桥等地建立千亩或万亩水稻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全市已建立15个病虫测报联系点,每年发布病虫情报上万份,每年落实病虫有效防治200-300万亩次,初步形成了测报网络。
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作,着力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三大体系,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大基地建设。加强检测能力建设,着力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系统监管,“十一五”期间全市未出一起群体性中毒事件。
农业行政执法妥善有力,每年分季节开展种子、农药、化肥和违禁鼠药的专项整治行动,妥善处理涉农事件。“十一五”期间共立案查处非法经营农资案件和农业环境污染事故60余起,有力地整顿了农资市场秩序,打击了不法商户,保护农业生态,维护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