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起眼到全国闻名,从交易环境差的马路“自由市场”到以莲藕交易为主的专业市场,一项让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连声称赞“奇迹”的技术……一个由农民组织的乡镇莲藕协会,让宾阳县黎塘镇成了全国有名的“莲藕之乡”。
成立莲藕协会 把分散藕农拧成一股绳
宾阳县黎塘镇莲藕专业协会最早起源于黎塘镇莲藕种植大村雷响村。走进雷响村村民雷标桂的家,热情的他立即从冰箱里拿出水果来招待,并带着大伙参观他的家。他家里电器一应俱全,光电脑就有两台。“我能过上好日子主要是靠种植莲藕,莲藕种得好又多亏了莲藕协会。”雷标桂的一句话,也道出了黎塘镇3万多藕农的心声。
黎塘镇农民历来有种藕的习惯,所产莲藕质量非常好,远近闻名。但长期以来,该镇农民种藕都是自产自销,技术管理等落后、市场营销模式老套,经济效益总上不去。为何不成立一个组织,把藕农组织起来?于是,黎塘镇雷响村党支部萌生了成立一个莲藕协会的想法,要将藕农原来的单打独斗拧成一股绳。
1999年10月,在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黎塘镇莲藕专业协会正式成立,并承担起了引进品种、推广技术、产品销售管理等任务。可周边的多数藕农并不看好它,当时只有48户藕农加入协会。
不被看好,就拿出成绩来给大伙看看。于是,莲藕协会想方设法提高莲藕单产及经济效益。2001年,协会投资20万元从湖北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引进鄂莲一号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获得了成功。2002年,协会又先后引进了鄂莲三号、鄂莲四号、雪莲2号水果莲藕等6个莲藕新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示范,平均亩产达3000公斤以上,实现了历史新高。一时间,藕农们对莲藕协会刮目相看,纷纷要求成为会员,协会逐渐壮大。
创新稻藕套种 藕农“钱袋”“米袋”双丰收
莲藕单产提上去,获得了丰富经济收入的藕农们欢欣鼓舞,种植莲藕的热情更加高涨。然而,很快他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农民把家里的田地都用来种植莲藕,吃饭就得花钱买大米了,怎么办?
“卖了莲藕买口粮,是农民们头疼的事。能不能在收获莲藕的同时,让农户的‘米袋子’也得到保障呢?”莲藕协会又开始了思考和探索。莲藕和水稻同一水性,可否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让两种作物长在同一片田里呢?经过深入研究和试验,莲藕协会率先创新了一项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采用稻藕套种技术后,藕农亩产水稻350公斤、莲藕300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600元左右。“米袋子”和“钱袋子”都得到了充实,藕农们都竖起大拇指说:“跟着协会干,准没错!”
2009年11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10名院士组成的顾问团来到黎塘莲藕专业协会指导工作。在稻藕套种现场,袁隆平惊喜地连声赞叹:“奇迹,真是奇迹!水稻套种莲藕,钱粮双增。”这一惊叹,充分肯定了莲藕协会的科学创举,让莲藕协会瞬时名声大振。
抓技术树品牌 走专业化产业化路子
尽管赞誉从四面八方涌来,但协会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他们还在努力探索,并狠抓农民文化素质。
协会不仅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做好肥料供应和销售工作,还聘请区内外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提供运输、贮藏等服务并成立了70人的技术服务队,形成每自然村都有一名莲藕种植技术人员的专业服务队培训网络。
解决了种植的问题,接下来还要解决卖的问题。黎塘镇莲藕销售市场以前是马路“自由市场”,交易环境差,管理制度混乱,莲藕产销无序。为解决这个问题,协会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设了占地26000平方米的黎塘蔬菜批发专业市场。
“生态品牌决定产品的生存,所以我们大力抓示范,积极引进良种,推广科学的莲藕种植技术。”雷奉桂说,为使莲藕生产向产业化发展,协会还注册了“荷塘月”的商标,提高了黎塘莲藕的知名度及销售量。
通过10余年来的建设,黎塘莲藕经济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技术+市场”的产业化生存经营模式,黎塘镇5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莲藕楼”,购买了“莲藕车”,黎塘也因此成为广西有名的“莲藕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