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安徽夏粮连续八年增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13  浏览次数:8614
内容摘要:数据显示,今年全省2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平均小麦亩产近1000斤。这些高标准农田,修建了道路,疏浚了沟渠,兴建大批井桥涵闸站等水利设施,有效地拦蓄了地表水、回补了地下水,大大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是丰收的基

    近年来,我省以科技驱动粮食增产,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大力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今年战胜60年一遇大旱,夏粮连续第八年增产——

    秋播夏收,小麦生长的300多天里不断遭受旱魔的侵袭。严峻的考验面前,夏粮生产依然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预计小麦总产244亿斤以上,比上年增产1.4%。夏粮连续八年增产,为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良好开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树立科学抗灾意识,用科学手段适应气候变化,才能夺取粮食连年增产    

    从“低洼地”到“千斤田”,种粮大户葛浩新只用了短短5年。6月初,记者来到他位于阜阳颍西办事处郝庄村和代营村的承包田,2000多亩小麦金黄一片,机手们正在紧张收割。几年前这里还是沿河低洼地,亩产不过300多公斤。 “改造土地提高肥力,选用半冬性品种,实施精量播种技术等,是增产关键。 ”葛浩新说。

    灾年夏粮丰收,与一大批先进农业科技的转化利用密切相关。如播种期间推行良种良法,推广实施多种配套实用技术等。省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秋种期间,各地落实良种补贴,主产区良种实现全覆盖;播种时提高整地质量,采取精量播种技术,丰收基础牢靠。越冬前浇灌3200万亩次,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开春后浇灌2419万亩次,稳定苗情格局;抗旱浇灌追施返青肥1980万亩等。这些科学措施落实到位,为小麦产量形成一路“护航”。

    回顾近年来我省的小麦生产,以科技提升单产,带动粮食增产的脉络十分清晰。从2005年开始,通过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我省推广优质良种、狠抓播种质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有效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各类高产示范区片,成为展示和推广高产技术的绝好平台,部分主产区展开整建制高产创建,推动大面积平衡增产。去年全省小麦单产达340公斤/亩,比攻关前增加84公斤/亩;总产达到241.3亿斤,比2005年增长49.3%。

    让现代科技大步走进寻常农户,离不开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扎实推进,专家与农民手拉手,提供面对面技术指导、培训。夏粮生产期间,全省就有数万农技人员不间断地服务一线。各类机械的广泛使用,越来越成为抢农时、防灾减灾的主力军。去年小麦秋种机播率达90%,春管中先进喷灌设施越来越普及,夏收机收率则稳定在96%以上。

    这些都表明,我省夏粮生产已逐步摆脱主要依靠扩大物化投入增产的模式,走上了依靠科技持续增产之路。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增强农民粮食生产信心,才能保障农业稳定发展

    6月1日,在凤台县城北乡,记者碰到正在收获小麦的农民高俊根。交谈中,他告诉记者,严重干旱曾使他打算靠天收,外出打工把损失补回来。但乡、村干部们抗旱抓得紧,水都放到田头,浇水、施肥、打药都有补助,减轻了负担,抗旱效果好,这才有了眼前的丰收。

    高俊根的话反映了一个普遍问题:越是灾害严重,越需要加强田管和投入。但当前农业收入已不再是农民收入主体,加之成本上升,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免受到影响。因此,政府统筹组织、政策推动和加大投入,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必要保障。

    去年旱情初显时,我省在全面落实中央财政2.28亿元抗旱浇水补助和1.2亿元追肥补助资金基础上,省财政先后3次共安排抗旱保苗专项资金1亿元,同时预拨3亿元农资综合补贴和启动2000万元抗旱机具购置补贴。今年随着旱情加重,为引导农民浇水施肥,省财政再次安排抗旱春管专项资金,并将8.98亿元粮食直补和50.6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全部拨付下去。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我省粮食连续增产与惠农政策的逐年加强,轨迹切合。 “十一五”期间,正是我省支农力度最大、农业发展形势最好的时期。这期间,种粮补贴制度逐步完善并加强,我省“四补贴”资金由2008年的62.5亿元增加到去年的77.19亿元;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80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是粮食生产连年增收的保障。

    政策支持,还体现在对小麦生产的全程支撑。农业部门每个环节都会发布田管技术要点,并组织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予以落实;主产区组织市县农技人员包片驻点,进村入户;各类专业化服务队、专业合作社降低了家庭经营成本和风险;农业保险对小麦基本全覆盖,为农民生产撑起保护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才能推动现代农业腾飞

    同样是丰收,与去年比,今年小麦产量构成有着显著不同。 “去年产量整体比较平均,而今年高产很高,减产的地块产量就比较低,差距大。 ”省农委种植业局负责人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就是抗旱是否到位。

    专家指出,与一般认识不同,因为光热条件更好,干旱事实上是有利于小麦夺取高产,关键是要做好抗旱浇水。干旱还造成病虫害减少,对产量形成和小麦品质有利。因此,水利设施情况就成为高产稳产关键。

    数据显示,今年全省2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平均小麦亩产近1000斤。这些高标准农田,修建了道路,疏浚了沟渠,兴建大批井桥涵闸站等水利设施,有效地拦蓄了地表水、回补了地下水,大大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是丰收的基础。

    事实上,近年来,我省农业生产几乎每年都要遭遇严重灾害,但粮食生产却从“十五”期间徘徊不前,转变为“十一五”期间连创历史新高,打破了遇灾产量波动的传统格局,这说明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为粮食生产提供了稳固基础。

    专家指出,我省地理条件复杂,淮河横跨全境,灾害频繁发生,这决定了农业生产尤其需要水利设施的支撑。但与农业生产需求相比,目前水利设施建设仍相当滞后,特别是小农水严重滞后。这在今年小麦扬花期的“卡脖子”旱中尤为突出,因为整地质量差、没有沟畦,无法浇水,非常被动。

    这些问题告诉我们,今后我省小麦生产一定要立足灌溉,改变靠天等雨的格局。目前,我省小麦已到中高产阶段,相当一些地方到了千斤水平阶段,以灌溉作保障,才能稳高产。省农委负责人介绍,今年秋种,我省将从高产攻关示范区、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创建小麦千斤的市县开始,推行土地播种前整平、做畦,为灌溉打好基础。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安徽夏粮连续八年增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613/751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