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陈正集,人民公社时期的“鸭司令”,改革开放后的企业老板,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好“村官”。
6月2日,天元区雷打石镇砖桥村。田野里的禾苗绿油油一片,水泥路向远处延伸,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中。
“鸭司令”
透过树荫,小院里洒下细碎的阳光。陈正集个子不高,眉宇间透着精明。陈正集一边翻看老照片,一边回忆往事。他说,“农村的变化是从土改时开始的。”
1953年,土改完成,陈正集一家分到5亩地。“腰杆子一下子硬起来了,走路时抬头挺胸,干起活来浑身是劲。”
1958年开始,推行人民公社化,搞大集体,吃“大锅饭”。陈正集先是在生产队出工,后因体力不支,当了10多年的“鸭司令”。
每年,他放养几百只蛋鸭,向生产队交700公斤鸭蛋,换回1000公斤稻谷。一家8口人处在半饥饿状态。几个孩子每年2.5元的学费都缴不起,只得硬着头皮去借。
到上世纪70年代末,陈正集一家还住在五间土砖房里。他所在的生产队当时有10多户农民,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大老板”
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地里增产,家里增收。不少人还外出务工经商。
陈正集跑到株洲市区当泥瓦匠。由于精明能干,他做起了小包工头,后来又创办了一个建筑工程公司。
去年,他的建筑工程公司实现产值4.2亿元,上交税收780万元。全家拥有小汽车14辆,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
外出务工经商,在家门口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变得富足起来。陈正集所在的村民小组有6户人家的财富过了500万元。
“领头雁”
1993年,在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时,缺席的陈正集被村民选为村主任。几经犹豫后,他决定牺牲个人的小利益,换取村民的大利益。
赴任之时,陈正集捐出100多万元,帮村里办起建筑公司、扫把厂、水泥砖制品厂等企业,均经营得红红火火。
近年,村里先后筹资1200余万元,建起中心小学,硬化村组道路,对土地实行田园化改造……2008年,砖桥村获评“全国文明先进村镇”。
今年4月,陈正集再次当选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