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温棚韭菜灰霉病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9  浏览次数:8663
内容摘要:韭菜,别名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等,以其特有的辛香气味,成为城乡人民喜食的蔬菜种类。韭菜属耐寒性蔬菜,适应能力很强,是日光温室的主栽品种之一。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效示范园日光温室由于连年栽植,灰霉病频繁发生,成为棚栽韭菜的主要病害,影响了韭

   韭菜,别名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等,以其特有的辛香气味,成为城乡人民喜食的蔬菜种类。韭菜属耐寒性蔬菜,适应能力很强,是日光温室的主栽品种之一。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效示范园日光温室由于连年栽植,灰霉病频繁发生,成为棚栽韭菜的主要病害,影响了韭菜的产量和品质。现将韭菜灰霉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分为白点型、干尖型和湿腐型。
  1、白点型和干尖型 在叶片正面和背面生白色或灰褐色小斑点,由叶尖向下发展,一般叶片正面多于背面,病斑梭形或椭圆形,发病后期互相汇合成斑块,致半叶或全叶枯焦。干尖型由割茬刀口处向下腐烂,初呈水浸状,后变淡绿色,有褐色轮纹,病斑扩散后多呈半圆形或“v”字形,并可向下延伸2至3厘米,呈黄褐色,表面生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

  2、湿腐型 发生在湿度大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至绿色绒毛状霉,伴有霉味,叶上不产生白点。韭菜贮运中,病叶出现湿腐型症状,完全湿软腐烂,表面产生灰霉。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
  1、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苞鳞葡萄孢菌。
  2、发病条件 韭菜灰霉病主要靠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传播蔓延;每次收割韭菜时,病菌又可散落土表,借水流、农事操作等致新生叶染病。该病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菌丝生长适温为15℃至21℃,湿度是诱发灰霉病的主要因素,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发病重,低于60%则发病轻或不发病,另外夜间韭菜受冻、白天高温、同时湿度又大,发病也重。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河南省扶沟县韭菜研究所生产)寒青韭霸F1寒绿王F1等品种高抗灰霉病,791、平韭4号品种次之,汉中韭不抗病。

  清洁棚室。韭菜收割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防止病菌蔓延。

  翻田晒茬。翻晒行间土壤,有利于土壤熟化和杀死部分地下害虫。

  通风降湿。适时通风降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根据天气变化情况,中午前后将棚膜拉开一条缝隙进行通风降湿,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降到70%以下。通风量依据韭菜长势而定,严禁放底风。

  培育壮苗养好茬。通过多施有机肥,及时追肥、浇水、除草、养好茬,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定植前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5000至7000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草木灰50千克,深翻入土,灌大水;定植后及时灌水;霜前追肥两次,每次每亩追施尿素15千克,追肥后及时灌水。

  行间铺草降湿。在韭菜行间铺设干稻草、吸收水分,降低湿度,保持地温。

  2、化学防治
  粉尘法。在韭菜发病初期的傍晚,用喷粉器喷撒70%灭克粉尘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每次用量1千克,每隔10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方法交替使用2至3次。

  烟雾法。发病初期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每次用量200至250克,或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用250克,分放6至8个点,于傍晚点燃闭棚熏蒸。隔10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方法交替使用2至3次。

  喷雾法。在发病初期,每次收后培土前都要喷药,轮换喷淋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必要时可选用50%速克灵或50%扑海因及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天1次,连续防治2至3次。注意:喷药时,要把药重点喷到新叶上、割口上及周围土壤上。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温棚韭菜灰霉病防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609/673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