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山药栽培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9  浏览次数:81106
内容摘要:四、叶斑病 1、病状。山药叶斑病常见的有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煤斑病最初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大小约1-2厘米,有时汇合成大斑。褐缘白斑病

四、叶斑病
     1、病状。山药叶斑病常见的有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煤斑病最初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大小约1-2厘米,有时汇合成大斑。褐缘白斑病的病斑穿透叶的表面,斑点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周缘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后转为灰褐色至灰白色。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的病斑与褐缘白斑病有明显的同心轮纹。4种类型叶斑病病斑背面均生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其中以煤斑病产生的霉状物较多,其他的叶斑病产生的霉状物则较小。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4种叶斑病均是由鼠尾孢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块(霉层)附着在豇豆植株的病残体上在田间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即可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以后在田间可多次侵染,引起不断发病。当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易引起发病。保护地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露地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均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重茬地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⑴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当加大行距,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保护地栽培要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适时通风降温排湿,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保持田间清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拉秧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⑵药剂防治:突出"早"字,发病初其可用1:1:200波尔多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的甲霜灵-猛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雾,每隔5-6天喷1次,连喷3次。

五、枯萎病(俗称死藤)
     1、症状。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和地下块茎。发病初期是在茎蔓的基部出现棱条形湿腐状的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展,使基部的整个表皮腐烂,当表皮腐烂面积迅速扩大到能绕茎一周时,就会致使地上部的叶片逐渐黄化、脱落,茎蔓也就迅速枯死。若剖开茎的基部,可见感病部位变为褐色。若是块茎感病,则在皮孔的四周产生圆形至不规则的暗褐色病斑,须根和内部组织也变为褐色、干腐,严重感病的整个块茎变细、褐色。贮藏期间枯萎病仍可继续扩展,造成危害。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由半知菌类真菌尖镰孢菌引起发病。山药枯萎病的菌丝和原梗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条件适宜时可直接侵染刚萌发的幼芽和山药栽子。山药嘴子和种块也可带菌继续侵染,若未带病的种块或萌发的幼芽被病菌侵染,就很难彻底防治。山药枯萎病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是13-35℃,以29-32℃最为适宜。湿度大时容易发病,所以高湿高温季节容易发病。连作、低洼地、田间积水、排水不良和土质黏重时都有利于发病,是高温季节的多发病害。另外,氮肥施用过多、土壤偏酸容易发病,如果发现此病,应立即换茬。
     3、防治方法。⑴选择无病的山药栽子作种:必要时在栽种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山药嘴子10-20毫米后下种。⑵入窖前在山药嘴子的切口处涂1:50石灰浆预防腐烂。⑶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⑷药剂防治:6月中旬开始用7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杀菌王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淋茎基部,隔10天喷1次,共防治5-6次。

六、根茎腐症
     1、症状。初期是在藤蔓基部形成褐色不规则的斑点,继而斑点扩大形成深褐色的长形病斑,病斑中部凹陷,严重时藤蔓的基部干缩,导致茎蔓枯死。病斑的表面常有不明显的淡褐色丝状霉。块茎发病常在顶芽附近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若是根系发病,可造成根系死亡。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根腐病的病菌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3年,通过土壤、雨水和施用带病菌的肥料传播。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干旱时发病轻,重茬地、田间积水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⑴收获时彻底收集病残物及早烧毁。⑵实行轮作,避免连作。⑶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隔7-2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七、褐腐病(腐败病)
     1、症状。主要为害根状块茎,造成块茎腐烂。其症状早期并不明显,收获时才发现有病。块茎染病时表现为腐烂状的不规则形褐色斑,稍凹陷,病块常畸形,稍有腐烂,病部变软,切开后可见病部变色,受害部分比外部病斑大而深,严重时病部周围全部腐烂。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由半知菌类真菌腐皮镰孢菌引起发病。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栽子上越冬,可借助雨水、流水、农具及田间操作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的栽子。该病菌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一旦染病难以根除。病菌的生长发育温度为13-35℃,最适温度为29-32℃,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连作田、低洼田、田间积水、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时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⑴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残物,集中烧毁,并深翻晒土和薄膜密封进行土壤高温消毒,或实行轮作,可减轻病害发生。⑵选用无病栽子做种,必要时把栽子切面阴干20-25天。⑶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八、黑斑病
     1、症状。初期危害种茎、幼芽、根系及地下茎,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后期主要为害块茎,在块茎上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症斑,深达木质部,降低块茎的商品价值。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由一种线虫侵染致病。线虫在栽子、病残体及土中越冬,病栽子及病苗是传播的主要媒介,线虫从栽子芽苗的附着点侵入,沿皮下层及髓向上活动,寄生生活。进入块茎形成期,线虫由蔓进入块茎顶端,并向块茎纵深发展,线虫从块茎、根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寄生,多在块茎上形成黑褐色斑块。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栽,建立远病繁殖田;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播种前,栽子在阳光下晾晒后用1:1:150波尔多液浸种10分钟消毒;结合整地或挖土回填,在离地表20-30厘米处,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0克进行土壤消毒。

九、斑枯病
     1、症状。山药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轻者使叶片干枯,重者可使全株枯死,发病越早,减产越重。山药斑枯病发病初期是先在叶面上产生褐色小点,继而病斑扩大,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6-10毫米。中央为褐色,边缘为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情继续发展,严重时全叶干枯,继而可使全株枯死。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由半知菌类真菌薯蓣针孢菌引起发病。该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当温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该病苗期可以发生,其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48小时内病菌就可侵入山药叶片组织内。所以,温暖潮湿和阴天、大雾有利于斑枯病发生。但若空气干燥,就会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所以,高温干旱天气发病较轻。当气温15℃以上,遇阴雨天气、土壤缺肥、植株生长衰弱时,此病害也容易流行。
     3、防治方法。发病后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剂500-600倍液,7天1次,连喷2-3次,喷后遇雨及时补喷。(完)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山药栽培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Ⅱ)”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609/631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