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冬春甘蓝关键栽培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9  浏览次数:8704
内容摘要:所谓冬春甘蓝,也就是指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秋未冬初(10月下旬至2月中旬)陆续播种的,以小苗越冬,第二年4-6月春未夏初收获的一种早熟栽培的形式。 一、品种的选择:做冬春栽培的甘蓝品种选择十分重要,要有一定耐寒性,冬性强,不易先期抽苔,又可提早上

    所谓冬春甘蓝,也就是指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秋未冬初(10月下旬至2月中旬)陆续播种的,以小苗越冬,第二年4-6月春未夏初收获的一种早熟栽培的形式。

  一、品种的选择:做冬春栽培的甘蓝品种选择十分重要,要有一定耐寒性,冬性强,不易先期抽苔,又可提早上市的,因此我们引进国外进口种子澳丽思和石头二号等甘蓝品种,可以做冬春栽培,表现十分优秀。

  二、品种主要特征特性:
  1、属于中早熟或中熟品种,生育期65-80天左右,单球重1.5-2.0kg;

  2、扁圆球,结球紧实,耐裂球;

  3、具有一定耐寒性,抗逆性较强,抗病性好,冬性较强;

  4、商品性好,球形美观,品质优秀,适用广泛,易栽培,产量高,效益好;

  三、适宜范围:适宜在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分地区做冬春栽培,10月下旬至2月中旬陆续播种,在翌年4月下旬至6月陆续收获。

  四、栽培技术要点:甘蓝属于绿体春化作物,也就是植株长成一定大小以后,一定温度范围(2-10度),一定时间通过春化而抽苔的。因此冬春栽培甘蓝,栽培技术主要防止先期抽苔,达到丰产的目的。

  a)适宜的播种期:一般冬春甘蓝,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下旬至2月中旬左右,播种过早,日历苗龄长,苗龄大,易抽苔,因此播种期适当晚播不易早播;根据当地上市时间,选择播种期和育苗方式,早播应该在露地,晚播可以采用小拱棚或其它保护方式育苗即可;

  b)适宜苗龄:冬春栽培甘蓝是以小苗越冬的形式,一旦掌握不好,苗子过大,就有抽苔可能,因此一般掌握日历苗龄在40-45天左右(根据温度情况而定),生理苗龄,一般在5-6片叶,茎粗不超过0.5-0.6cm,节间短,最大叶宽不超过6cm,叶片厚实,叶色绿,选壮苗定植而不是大苗,可以避免抽苔;

  c)育苗:冬春甘蓝育苗在秋末冬初播种,温度呈下降趋势,雨水相对少,育苗畦宽1米,长5-10米左右的高畦,一般育苗用过筛细土,浇足底水后撒种,覆土厚度0.5cm,3-4天即可出土,如果有雨,可以加覆盖。苗子两叶一心时分苗一次,苗距10公分,分苗的目的是以保持苗的大小一致,苗龄40-45天左右,苗子长到5-6片叶时可定植;采用保护地育苗播种期适当推迟,苗龄可以在35-40天;

  d)定植:定植地块选未种过十字花科作物的肥沃地块,深耕细耙,施优质有机肥4000kg,复合肥30kg,株行距45*45,每亩栽3400-3600株;

  e)水肥管理:定植以后,温度低,苗子小,生长量小,一般不用追肥浇水,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以后,开始追肥浇水,春季温度低,一般小水,不可大水漫灌,随水施尿素15kg左右,随着气温升高,进入莲座后期包心前期,肥水加大,施复合肥20kg左右,或每亩尿素25-30kg,并结合施一定草木灰,连浇2-3水,在4月底至6月初陆续收获上市;

  f)病虫害防治:冬春栽培的甘蓝,病害少,主要菜青虫和芽虫,注意防治即可;

  g)主要注意事项:
  1、冬春甘蓝,控制日历苗龄,播种期易晚不易早,掌握播期;

  2、控制生理苗龄,主要育苗期肥水不要过大、过足,温度不要过高,控制苗龄,防止冬暖春寒,大苗易春化抽苔;

  3、定植时,冬前以施优质迟效性有机肥料为主,春季以速效肥为主,水肥管理原则,冬控春促。

  总之,冬春甘蓝栽培,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栽培习惯,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以达到我们栽培的目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冬春甘蓝关键栽培技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609/630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