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频发的旱灾,需要有抗旱新思路。要从单一转向全面、从被动转向主动,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各级政府正全力以赴抗旱攻坚,积极调水、提水、引水,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帮助旱区人民渡过难关,最大限度降低生产、生活损失。
抗旱,是当务之急,但长期来看,抗旱不能止步于“抗”。虽然我们有应对各种旱涝灾害的基础,但从去年西南大旱到今年华南大旱,频发的旱灾提醒我们:抗旱形势出现新变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旱情背后暴露出的抗旱能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需要以新方式、新理念进行应对和预防。
水情在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强降水的概率在增大,干旱时间延长的概率也在增大。过去雨水丰沛的南方,两多两少问题日益突出:“有水地方少,缺水地方多”、“有水时候少、缺水时候多”。“水窝子”季节性缺水,已并非偶然。
水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也在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快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然而,许多地方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
“雨季抗旱”、“湖区抗旱”,一些地方准备不足、方法不多,还是用“老办法”对待新问题。多年来主要是防汛,没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因而缺乏应急预案、没有专业服务队伍,只能“头痛医头”,方式方法单一,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新情况,应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但水利投入力度仍不够,保障水平仍偏低,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这次旱灾再次警示我们,必须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不仅关系地方经济长远发展,更是靠水吃饭、靠水生活的广大群众福祉所在。
雨总会有下的一天,这场旱灾终究会过去。然而,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抗旱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抗旱体系,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从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