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而农村金融服务难以面向单个农民或涉农中小企业。
省农牧厅用开发性金融理念谋划农业资本运作,使金融机构把目光转向“三农”;各地建立畜牧信贷担保公司“撬动”民间资本,探索创新农业融资新模式。
目前,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而农业投入远远不足,农村金融服务难以面向单个农民或涉农中小企业。如何打通金融资金投向农业的通道?
建立层层融资管控体系,成功创新“甘州模式”
随着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业资金已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资料需求转向多领域需求。
而目前,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十分有限。“由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批权限上过于集中,单笔贷款审批时间长,贷款手续烦琐,加上农民的房屋、土地等又不符合银行规定的抵押条件等因素,使得农民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同时,由于个别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涉农资金信贷风险较高,限制了金融机构向‘三农’提供资金的热情。”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分析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项目贷款难、银行资金难放贷的问题,2006年,省农牧厅利用自身管理的农场资源,协调厅属6家企事业单位和两家民营企业,率先在全国组建了第一家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甘肃陇塬农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合作。在甘州区肉牛产业贷款项目中,成功探索出“省农牧厅+银行+地方政府+农户”融资模式。
具体操作中,国开行向甘肃明德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贷款,由甘肃陇塬农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担保,省农牧厅和甘州区政府筹资建立偿债准备金;甘州区组建张掖市河西肉牛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甘肃明德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委托向其贷款,甘州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其担保;张掖市河西肉牛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委托贷款或养殖户联保形式,向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贷款。还贷同样按照“层层向上”向贷款方还本付息。贷款期限3至5年。“这样便建立起融资、担保、投放、偿还环环紧扣和风险分散化解、逐级分担的资金运行监管控制机构。截至目前,已分两期为甘州区贷款3000万元,吸引和“撬动”银行资金和民间资本9500万元。一期贷款1000万元扶持了24户养殖企业,新建牛舍137栋,养牛1.3万头,收入8100万元;二期贷款2000万元支持了114家养殖企业和大户。养牛户每头牛获利1000元以上,间接带动5000多农户户均增收2000至3000元。目前,第一期到期贷款回收率为100%,证明这种融资运作模式是安全可靠的。”省农牧厅资产管理处处长马再兴说。“没有省农牧厅和甘州区政府成立公司担保贷款,我的发展规模不会这么快。”甘州区党寨镇养牛大户朱兴会说。他2006年注册成立了养殖公司,与村上10户养殖户联户担保,年出栏肉牛460头,年销售收入400万元。
据悉,省农牧厅将继续完善甘州肉牛产业化试点项目运作模式,在担保方面、合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提升“甘州模式”推广价值。围绕全省促农增收“六大行动”,重点在玉米制种、马铃薯、啤酒大麦、规模养殖等优势产业区域扩大试点,择优储备项目,进一步完善融资平台和运行机制。
成立畜牧贷款担保中心,草畜业步入“黄金期”
据省农牧厅一项调查,现在农村种养大户户均资金需求额在5万至15万元之间,农村中小企业户均需求资金在20万至50万元。“目前农村小额贷款限额一般在1万元左右,而养殖大户扩大规模,贷款需求通常在5万至50万元,‘小额农贷’办法已滞后于信贷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发放1年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与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的特点也不相适应。农民迫切要求金融机构提高授信额度,变小额农贷为大额农贷,以及降低信贷门槛、低息或无息、财政贴息等支持农业发展。”武文斌说。
为有效解决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周转资金和发展资金不足,全省各地、各级政府围绕发展草食畜牧业,开辟融资新途径。比如临夏州组建成立了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养殖场、合作社入股,注册资金不少于500万元的畜牧信贷担保公司,为养殖场、养殖小区、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目前,临夏州的广河、康乐、临夏、积石山等6县成立的畜牧信贷担保中心,注册资金达7095万元,去年发放畜牧业资金7.8亿元,夯实了草畜业基础。
政府筹措资金成立担保信贷公司,搭建融资平台,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甘肃省去年整合省级专项资金1.57亿元,吸纳金融资金10.62亿元,“撬动”民间资本7亿元,成为历史上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最多的时期,使草食畜牧业步入发展“黄金期”。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涌现多种融资新渠道
针对农民一般性小额信贷需求和龙头企业大额资金需求,全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着手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各地涌现出农户小额贷款、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发展农村互助资金协会等农业融资新渠道。
天祝县农村信用社评定24个信用村、1.54万个信用户,开辟融资“绿色通道”,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65亿元,推动了百组千户暖棚养畜扶贫工程;凉州区抢抓中央支持西部地区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机遇,用1亿元作为担保金,按1∶10比例放大贷款,全年发贷10亿元,全力推动妇女创业。
酒泉市肃州农业合作银行对涉及农产品加工、玉米制种、生物制药等中小企业全面调查、评估和建档,去年对中小企业授信6.06亿元,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当地涉农中小企业发展的特色贷款授信服务模式;灵台县加快培养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了“星火发展资金协会”,向农户提供良种生产、草畜产业的小额融资业务,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由于目前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覆盖面不广,县域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信贷投放普遍低等因素,农业发展资金供给依然缺乏。亟须加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设营业网点,建立农村信贷风险分散机制和预警评价体系,增加金融资金投向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