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5月,走进安徽大地,处处可见森林茂盛,绿树成荫。
浓厚的绿色气息源于安徽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加快现代林业建设,实施生态强省、绿色富民战略,“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6.06%增至27.53%,森林蓄积量由1.37亿立方米增至1.81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量由1.63亿立方米增至2.17亿立方米,全省林业产值由229.3亿元增至715.4亿元。
林业托起了安徽美好生态家园,更将为绿色发展、兴皖富民筑牢坚实之基。
深化林改 激发林业发展动力
“林权可以抵押贷款,免评估可循环还有贴息,让我们干劲更足了。”宁国市瓦窑村红旗组村民杨春元家有20多亩山场,去年,他通过信用贷款3万元,把自家的低产林全部进行了改造。安徽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推广以林权与信用为基础的林农信用贷款机制,有效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
“十一五”末,安徽以确权发证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改主体改革初步完成,共完成集体林勘界面积5287万亩,发放林权证240万本。全省林权流转4.4万宗,涉及林地面积301.4万亩,流转金额22.3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9万宗,抵押林地面积45万亩,办理贷款15.4亿元。“还山于民”、“还利于民”,激发了林农的热情,广大林农把山当田种,把林当菜种。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安徽全省共完成营造林总面积915.62万亩,是安徽林业集约化水平全面提高、造林成果全面巩固的最好时期。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在林权流转、森林保险、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抵押贷款等制度设计上实现突破。”安徽省林业厅厅长韩柏泉说,“十二五”将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做强产业 拓宽生态富民之路
安徽作为南方集体林区省份,林地约占总面积的1/3,通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依托森林资源发展多种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选择。
近年来,安徽林菌、林草、林药、林牧等循环经济加速发展,不仅缩短了林业经济周期,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化解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性、公益性与农民利用林地发展经济的矛盾。
“跟着龙头企业发展,解决了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的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我们省心、省力又得实惠。”宁国市竹峰街道办事处瓦窑铺村村民林继生,在绿健油茶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改造低效山场,新造油茶树300多亩,每亩收入达1400多元。
据了解,5年来,安徽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220户合作社社员,改造低效山场2万亩,带动周边群众新造油茶林10万亩。
在“生态产业、绿色富民”方针的指导下,安徽实施“产业兴林、产业富民”战略已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省林业产值连跨5个百亿台阶,201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715.4亿元,年均递增25.6%,增长速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十二五”期间,安徽将继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做大做强林业产业,重点培育林产工业产业、竹产业、木本粮油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优质苗木花卉产业、森林旅游产业等八大主导产业,力争林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森林提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前废弃山上的木材剩余物现在变废为宝了。我们每年要向农民收购枝桠材、树根等木材剩余物35万吨,收购价每吨400元至450元。”安徽最大的密度板厂东盾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志刚告诉记者,公司利用废弃的木材剩余物为原料,年产18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用树皮、废料代替煤为燃料,一年节约1万多吨标准煤。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备的优势更加凸显。近年来,安徽抢抓机遇,积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加快对传统低效林的改造,营造工业原料林、能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毛竹、油茶、杨树三大高效树种,促进了林业结构优化。
“十二五”期间,安徽将着力建立互为促进、双赢发展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积极引导新型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油料林等,使林业产业链条变粗加长。
种下绿色,收获希望。在安徽各地,用材林、经济林、生态林基地在崛起,众多的林产加工基地、苗木花卉基地、森林旅游景区和林产工业企业纷纷涌现,实现了“国家得生态、农民得票子、企业得效益”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