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处农村广阔天地里的商业银行县域支行,同样需要农村来“养育”。经过几年的实践,县域支行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大部分已是花开果累,初显成效,但也有部分县域支行只见开花,未见结果。一个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与农民的需求没有较好地“对接”起来。笔者认为,县域支行要想在农村大有作为,必须与农民的需求实现“对接”。
一是贷款品种与农民的需求“对接”。目前,农业银行推行的农户贷款对资金需求小的农民来说,基本上能够满足其生产需要,而对于需求大的农民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其实际难题。虽然,农行推出了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贷款品种,对解决农民创业所需资金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对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可盼而不可及,一个最大的难题是抵押物难找。房屋、承包地、山林在理论上可作抵押,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不能用于抵押。而在县城或集镇有房屋的农民所占比例甚微,绝大多数农民拿不出可供抵押的房产,这就限制了需求大的农民贷款。因此,银行要解决需求大的农民的贷款难题,就要与农民的需求“对接”,采取其他风险可控的防范措施,把单纯的城镇房产抵押,扩大到土地承包权、林权等抵押方式,方便创业农民贷款,以此占领农村贷款市场。
二是服务时间与农民的需求“对接”。在夏秋两季,农民为了避开火辣辣的太阳,早晨五六点上工地,八九点回家;下午太阳快落山了才上工地,往往是五点以后。而银行农村网点上班时间一般是上午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农民为了办事,只好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往银行网点跑。因此,银行在服务时间上应与农民的需求 “对接”,应根据农民的生产、生活实情,安排好作息时间,尽量满足农民的服务需求。
三是服务渠道与农民的需求“对接”。前几年,农村比较偏僻的银行营业网点被撤并,部分乡镇成了银行服务的空白点。有些大一点的集镇虽有农行的营业网点,但由于地域广,银行人手少,服务难以辐射到乡、村。农民想办理存取款、汇款、贷款、理财等业务,只能走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到集镇上的银行网点办理。近两年,银行虽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在部分村集中的农户家里布放了支付通,这对缓解部分农民办理业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难以满足农民的服务需求。因此,银行服务渠道应与农民的需求“对接”,可在人员集中、业务量大的乡、村布放POS机、安装存取款一体机(ATM),或设立临时服务点,每周或每旬安排金融服务小分队到乡、村进行定点服务,真正把银行的服务延伸到乡、到村、到农户,实现广覆盖、普惠农的目标。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湖南省邵阳分行综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