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内蒙古赤峰市保护性耕作情况调研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1  浏览次数:81273
内容摘要:内蒙古赤峰市保护性耕作情况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技术正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节本增产增效为目标,以秸秆还田覆盖留茬固土、免耕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轮作等为主要内容,具有节本增产增效、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减少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等作用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其关键技术是免耕或少耕播种。我们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各旗县区农机推广站对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走访调查,以及近几年来搜集整理的一些材料、数据,对我市保护性耕作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归纳如下:

  赤峰市地处自治区东部,地理坐标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东、东南与哲里木盟和辽宁省朝阳市相连,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地区接壤,西、北与锡林郭勒盟毗邻。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总面积90 021平方公里。市政府驻赤峰腹地偏南的红山区。东邻辽沈,南近京津塘,西北靠锡林郭勒大草原,交通四通八达。赤峰市地处鲁西北黄泛平原,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的基本特征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全年盛行风向为南风和偏南风,年平均降水量为550毫米左右。

  一、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我市粮食种植属于一年一熟作物,近几年我市少雨、少雪,常年刮风,尤其是秋季后期、冬、春季节大风几乎天天刮。由于气候干燥,加上传统的秋耕地和部分春耕地,导致风沙弥漫,形成沙尘暴天气。不但影响我市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与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战略十分不协调。

  传统的耕作方式因为在秋季或播种前需要进行旋耕作业,造成土壤失墒大,裸露地表风蚀、水蚀大;会形成犁底层,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使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翻耕后粘土上移,表层有机质含质下降,导致土壤板结。我市属于干旱地区,土壤水份的流失及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等既导致我市粮食产量低,影响我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性耕作推广情况。赤峰市耕地面积1500万亩,种植品种除玉米、小麦、谷子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杂豆、油葵、甜菜、烟叶、中药材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全市十二个旗县区都分别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或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实验项目。2010年经过全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220万亩,比2009年增加35万亩,全市共投入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77499台(套),新增14563台(套),其中免耕播种技术推广面积186万亩,新增21万亩,投入机具19714台,新增4368台。完成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70万亩;完成机械深松面积143万亩;油菜机械化播种面积3万亩;马铃薯机械化播种面积33万亩;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9.95万亩;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面积292万亩;化肥深施面积520.1万亩;机械化高效植保面积11.6万亩;玉米机收17.9万亩;马铃薯机收面积15万亩;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0.11万亩;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17万亩。

  (二)技术模式日趋成熟、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进驻我市。

  1、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研究和试验示范并与当地的耕作方式有机结合,筛选和确定以下技术模式

  (1)留茬固土免耕播种技术模式

  主要在作物为谷物、杂粮的旱地保护性耕作区实施。秋季农作物收获时,保留15公分高度的作物秸杆根茬,以此作为冬春季农闲期农田保护的基本形式。配套技术有:抗旱良种、机械深松、化学除草等。技术工艺流程为:秋季作物收获留茬→春季免耕播种→化学灭虫除草→收获→视土壤情况适时深松。

  (2)旋耕播种技术模式

  收获后留高茬(大茬口作物20┩以上、小茬口作物10┩以上)越冬→旋耕施肥播种→除草(化学药品、人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中耕追肥)→收获。

  (3)播前少耕技术模式

  秋季留茬→春季表土处理→免耕播种→化学除草(人工除草)→适时深松;

  (4)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技术模式

  秋收玉米人工摘穗→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浅旋或浅耙→休闲越冬→施肥播种→杂草控制(药剂、机械、人工)→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中耕追肥)→收获→秸秆粉碎还田。

  2、主要引进机具有全方位深松机、旋耕灭茬深松机、精少量免耕播种机、圆盘开沟免耕施肥播种机和苗期深松机、深松灭茬联合整地机等。

  主要机型有宁城金辉机械厂和阿鲁科尔沁旗农机修造厂生产的2BF-4型免耕播种机、西安大洋公司生产的IS-5型深松机进行作业。宁城巨昌机械厂生产的2BF-3型、2BF-4型、2BF-5型和阿旗农机厂生产的2BF-3型免耕施肥播种机,宁城生产的ISL-200和ISL-220型深松机深松机。

  (三)保护性耕作增收环保效果显著。

  1、节本增效明显。实施保护性耕作,能够保持土壤水分、实现土壤良性循环、培肥地力,减少了作业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经对敖汉旗牛古吐乡项目区按对角线取样方法测试,与传统木犁播种对比:①谷物:传统耕作亩产166.6公斤,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块亩产176.7公斤, 增产10.1公斤,增产幅度10.1%。②玉米:传统耕作亩产487.2公斤,保护性耕作地块亩产513.8公斤,增产26.6公斤,增产幅度5.5%。

  保护性耕作的机械深松和化学除草技术,是我地区主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环节,应用留茬深松模式,由于打破了犁底层,增加了土壤的蓄水量,可延长作物抗旱期10-15天,产量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15%-20%,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深受农民欢迎。化学除草技术的实施,提高作业效率,使人工间苗除草的效率从1.5亩/人/天提高到4.5亩/人/天,提高效率3倍以上,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非农收入。加快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牧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推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大规模作业,耕播收作业效率可提高近一倍,能够降低机械作业成本。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采用集中采购,降低了成本,园区普遍推广精量播种机,可大量节省种子化肥,还有节水节电的实际效果。现在,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认识显著提高,特别是经济效益方面,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增产6%―10%,亩均增收40―60元,亩均节约作业成本及种子化肥费用30―50元,亩增收节支7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2、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了水蚀和水分的蒸发,抗旱保墒效果较好,增加土壤含水量。通过在牛古吐乡北洼村示范区测试,旱地传统耕作模式土壤含水率26.5%,保护性耕作模式土壤含水率27.75%,提高1.25个百分点。

  减少风蚀。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十分明显,翻耕后的农田刮风时有沙尘现象,而用根茬覆盖的农田只刮清风,土壤剥离现象较轻。据风蚀量测定,累计收集4小时,测定结果为:传统耕翻地土壤风蚀量29.3克,保护性耕作地块土壤风蚀量21.35克,减少风蚀量37.24%。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性耕作将大量的根茬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经2007年春季化验,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03年的9.31克/千克提高到9.49克/千克,年均提高0.06‰。传统耕作地块由2003年的9.29克/千克下降到9.20克/千克,年均下降0.03‰。

  土壤容重下降。保护性耕作地块由2004年的1.38克/立方厘米下降到1.33克/立方厘米。传统耕作地块由2004年的1.38克/立方厘米增加1.40克/立方厘米。

  3、抗倒伏,减少病害。由于保护性耕作通风透光好,根苗粗壮有力,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

  4、社会效益已经凸现。由于保护性耕作不动地表土,特别是针对我市冬春季干旱多风的气候,因为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对农田扬尘现象的抑制效果非常明显,保护了环境,是摆脱干旱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性措施,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5、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也逐步提高。从疑虑到认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实施,特别是深松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含水率,提高抗旱效果,又能培肥地力,深受农民的认可与欢迎。

  二、推广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一)培树典型、总结经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留茬、免耕少耕、化学除草、合理深松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变革。要求农民短期内改变传统耕作习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推广工作中,我们始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培训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先在试验区内进行试验研究,成熟后,在示范区中建立标准模式田和对比田,抓住典型地块、典型模式,采取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和技术人员开展保护性耕作培训,并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宣传保护性耕作的综合效果和长远效益。

  (二)通过政策推动,促进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推广。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机具保证。通过适当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补贴额度(累加补贴)、优先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等措施,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装备水平。比如松山区对急需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如深松机、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等机具,补贴额度达到50%,极大的促进了农机户购买和使用的积极性。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拥有量,确保大面积推广保护性技术的机具需求。

  (三)通过实践总结出“三位一体”推广模式。即农机合作社、机械化示范园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是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规范化、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农机合作社,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合作社更新和新购大中型动力机械、精量播种机、深松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配套机具。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和订单农牧业的发展。规模化经营,实现作物品种的统一,即可按订单生产,也可以按市场需求整体出售,从而提高农畜产品增加值。作为合作组织可以得到国家项目和信贷等部门的扶持和支持,如平整土地、低产田改造、水利设施配套、作业路修建等,解决农户生产信贷难的实际问题。由合作社进行土地规模化统一经营,在即不减少土地种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减少农民收益的前提下,达到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利灌溉自动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四个目标,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非农收入。

  机械化示范园区,相对地块比较集中,便于土地和机械化作业的整合与集成,实施规模化联合作业。可效地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市场化推广。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由于采用统一耕整地、统一种子和化肥、统一灌溉和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等,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得以顺利应用,可有效的解决机具作业效率低、作业标准不统一、地块过小、农机大户收入低下等制约因素,机械化大生产与小规模经营的矛盾得以解决。通过机械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去除影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各种外界阻力,为顺利推行农牧业保护性耕作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科技、土地和机械化作业的整合与集成,有效地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市场化推广,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机合作社和农牧民收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种植模式及机具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是关键。目前农村土地大多数还是以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为主,与大型保护性耕作种植机械的推广使用存在矛盾。农户土地规模小,地块零散、作物品种及收获时间不同,造成机械作业效率低,影响机手收入,从保护性耕作中获得效益小,无法形成规模优势,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二)农民认识程度。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试验证明是成功的,目前已进入到推广应用阶段。但是要改变农民几千年来的传统耕作方式,(比如土地翻耕,有利于灭草、杀虫、保地温等优势)使基层干部和农民完全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还需要下大力气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从而逐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信心。由于此项技术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要让农民获取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有利于本项技术的推广工作。

  (三)项目连续性。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农民对新型耕作方式的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农业生产所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实施保护性耕作短期内看不出明显的经济效益,需要做长期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广,在国家项目资金支持过后,要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并稳步发展,需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项目资金中应适当提高宣传普及和技术培训的投入比例。同时在制定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时,适当提高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的补贴比例。

  四、“十二五”工作基本思路和2011年计划安排

  1、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首先市政府要把发展保护性耕作列入政府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保护性耕作建设基金,扶持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其次是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周期一般为5-10年,因此,推广保护性耕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已经建立起来示范点,更要注重后期投入,保障示范点健康持续发展。

  2、建立市场培育机制。在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点的过程中,正确处理行政推动与市场拉动的关系,注重市场的培育,通过行政推动,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市场培育,增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后劲。

  3、建立宣传培训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下,分期分批对乡镇领导、村干部和农民骨干进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知识培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使他们成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推进力量,以保护性耕作知识的大培训,促进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大推广、大普及。2011年计划新增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30万亩。

  五、推进内保护性耕作技术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开展培训。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普及活动,开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组织县乡农机技术人员开展进村入户培训工程。培训对象主要是项目区农户和农机操作手,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意义、重要性、农艺措施、田间管理、增产机理、农机具操作与维修。

  2、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不断创新完善技术模式。赤峰市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需求包括:农机农艺技术结合,有效解决玉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作物出苗既高产稳产问题;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田水封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利用机械化免耕技术,实现省工、省力、省时和节约费用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机、农艺等多部门和农作物栽培、土肥、种子、植保等多个技术领域,关系到农作物整个生长周期各个环节。要组织农机河农艺专家从品种、栽培制度、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深入开展合作,不断完善技术模式。

  3、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建设关键有两大方面:一是让农户看的见实惠,觉得没有风险或风险小,他才会自觉采用新技术。二是保证机手的效益,由于目前保护性耕作地块不连片,作业费时,,加之目前免耕播种机性能不完善,很难保证机手利益。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农机合作组织,加快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培育和壮大保护性耕作作业市场,同时组织开展跨区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

  4、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鼓励支持农民购买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积极争取农业扶贫开发、高产优质粮田建设、土地整理和财政支农等项目资金,为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提供物资支撑和资金保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内蒙古赤峰市保护性耕作情况调研报告”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601/516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技术 作业 农机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