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东荆河监利段一处临时帐篷里,年届五十的廖华清有些坐立不安,风和日丽的天气,从没让他这么忧心过。
“再不下雨,东荆河要干了,今年的收成就真不好说。”他指着帐篷外的一段河水感叹。
不远处,一台大型水泵正轰鸣作响,白花花的河水被水泵从东荆河抽进灌溉渠里。午间的太阳直射而下,仿佛随时都能把这一溪河水蒸发掉。
这是湖北监利县新沟镇北临东荆河的一处取水点,廖华清和邻村的刘传宇在这里已经守了三天。时近中午,根据镇上的安排,他们得等到换班的人来之后才能去吃饭。
自5月14日开始,这个取水点上的水泵就没停歇过。水泵不歇,人也不歇。
这是“水乡泽国”的监利县抗旱的一个缩影。
据县政府工作人员统计,截至5月26日,该县仍有94.03万亩耕地旱情严重,重旱面积达40.01万亩,水产养殖受旱面积82.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5.95亿元,占该县2010年121亿元生产总值的13.18%。
粮食减产似乎已成定局,这让监利县农业局局长李兴中感觉“如履薄冰”。自4月中旬启动抗旱工作以来,监利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3200万元,设立固定泵站248处,大小机井3800多口,每天取水约540万立方米。这是监利县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一次抗旱工程。
然而,干旱的威胁依然没有结束,气象部门预测监利县未来仍将持续一段晴热天气。旱魃肆虐之下,天下粮仓濒危,监利县后期损失也难以预料。
粮食减产
监利县隶属于湖北省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南临长江,北滨东荆河,境内河渠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全县有用耕地面积206.5万亩,灌溉渠道11284公里,粮食产量曾连续9年居湖北第一。2010年,监利县粮食产量达26亿斤。
时下这场6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正在考验当地农民对这片土地的耐心。
在位于监利县城南濒临长江的一处取水点,记者见到了正在值班的老陈。和廖华清一样,他也是被县里从各村抽调来抗旱的基层干部。几十年的种田经验,让他坚信粮食减产已成定局。
“现在早稻是没指望了,中晚稻想要好收成,也除非有大水来。”守着从长江取水的他,直言这样抗旱对粮食生产的作用不大。
“秧好一半谷”,据老陈介绍,由于下田的秧苗抽穗季节是固定的,“栽插和移栽时间每推后10天,亩产粮食大概就要减少50~100公斤,以前亩产1300斤的,现在恐怕只有800斤左右。”
而在监利县的种植体系中,早中晚水稻种植各占48万亩、121万亩、55万亩,中稻的收成直接关系到监利的粮食产量。时下正是中稻的黄金插播季节,望着周围还尚未翻耕的水田,老陈只是叹息。
同样感觉到压力的还有李兴中。在县农业局的组织下,已有65%左右的中稻被抢插下田,剩下尚未耕种的稻田,正眼巴巴的等着来水。而目前的情况是,打一口机井要花费近2000元,农民种田用不起井水;而东荆河上游部分已经断流,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状态;剩下的办法只有从长江借水。
但长江之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的,据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介绍,自今年以来,三峡累计向下游放水约190亿立方米,库区水位从最高的175米下降至150米左右,按照目前的下泄速度,三峡水库将在6月10日落至145米的汛限水位,届时下游的监利想从长江取水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由于不知道干旱何时休,“已经有人跑到外面打工,把田荒了。”老陈这样描述他所在的红城乡的情况,整个村子,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青壮年基本都已外出。
储备粮太少?
旱灾之下,受伤的不只是农民,监利县69家粮食加工企业也感受到了粮食减产的压力。
位于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是该县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拥有4万多亩优质稻谷基地。干旱让部分基地失水无法翻耕,根本插不下秧苗。
福娃集团总经理助理胡辉告诉记者,去年收购价在1.2每斤元左右,今年预计会达到1.4元/斤”,这让福娃在收购季节每月要多支出近300万元的现金,他们已经开始考虑到其他地区去收购夏粮了。
同在新沟镇的湖北恒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在担心这个问题,恒泰农业总经理陈祥章预测,由于粮食减产,企业高价收购已经是大势所趋。
监利县农业局局长李兴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全县有25亿斤的粮食产量,5亿多斤被福娃收去加工成食品卖掉,10亿余斤通过恒泰等企业流通到广州等南方地区,剩下的就是当地142万人口的口粮。正常年景下,这些粮食保证全县的粮食供应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今年,他们碰上的是延续了整个冬春夏三季的干旱。
“以前的农民是喜欢把一年的粮食都储存在家里,现在很多都是把粮食卖掉再去市场上买大米吃,现在到底农民存了多少粮没有人知道。”这种状态让身为监利县粮食局副局长的廖志金感觉心里没底。
目前监利县拥有的中央储备粮2亿斤(原粮)、县级储备粮1600万斤(原粮),商业储备粮2000万公斤(大米),按照监利县粮食的消耗速度,储备粮大概可以维持两个多月的时间。
“要对储备粮的规模进行合理的评估,现在县里500万公斤储备粮的量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完成的,但是碰到极端情况下是不够的。” 廖志金介绍说,在粮食收购尚未改革之前,监利县的储备粮曾高达10亿斤(原粮)左右。
高粮价时代开启?
监利的遭遇,正是长江中下游受灾的一个样本。
据民政部救灾司统计,截至2011年5月27日,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5省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
这是在夏季汛期即将来临之际,发生在鱼米之乡的蹊跷事。干旱从冬季跨越到夏天,让习惯了在夏季抗洪的人们损失惨重。
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湖北连遭干旱,自然也让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再次突显出来。
“这一轮南方干旱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但肯定会推高粮食价格。”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利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04年中国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之后,虽然国家储备粮的确大幅减少,但是粮食总量并没有减少,而通过发达的现代物流和交通体系,跨区域的粮食运输也不成问题。
张利庠同时也指出,在“南粮北调”的大背景下,产粮大省已经由长江流域逐步转移至东北三省以及河南、山东等北方省份,湖南湖北在粮食供应链上处于第二梯度,对国家粮食供应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而近来农业部公布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走势,似乎也在印证张利庠的看法,自5月12日以来,农产品批发指数一路向上,从177.9点上攀至5月30日的185.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