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镰”割出“三夏”新气象
“第一镰”割出“三夏”新气象
几亩地的小麦,一支烟的工夫就收完了;麦子刚收完,玉米就种上了;收割机刚吐出麦子,就有人前来收购……麦收的现代化,让见多识广的记者们眼界大开。他们感叹:河南麦收第一天,割出万千新气象。
唐河县桐寨铺镇李松庄村农民杨夏秋今年63岁,由于子女们都在外地打工,他一个人种了10亩庄稼。5月30日,在唐河县举行的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结束后,一台大型收割机轰鸣着开进了杨夏秋的麦田里,不到10分钟时间,一亩小麦就进了收割机的肚子里。
“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10亩的小麦一个人在家收割。”杨夏秋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前十天半月才能收完的麦子,现在只要一袋烟的工夫就能往袋子里装粮食啦。这都是农业机械化的功劳。”
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前面“跑”,小型播种机在后面“追”,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前面的联合收割机吐出黄澄澄的麦粒,后面的压捆机把散落的麦秸打捆运走,最后,旋耕施肥播种机旋即完成了耕地、施肥、播种一系列环节,麦子刚收完,玉米就种上了。“一条龙”作业,成了中原麦区“三夏”生产的一道亮丽风景。
62岁的刘仁甫蹲在刚收获的一堆麦子前,喜上眉梢。他说:“今年的麦子一亩地肯定能超过一千斤了!”
麦子吃不完,肯定要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卖出去。让老人高兴的是,在麦收前,就有粮食企业找上门,愿意以每亩地900元的价格,来购买他们的麦子。“连收割都是人家来收,我们坐在家里只管收钱就行了。”
“当了一辈子农民,从来没想到能这样种地!”刘仁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