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乱石沟怎样变成“聚宝盆”?部门合力如何成就高产田?整治好怎样还能管护好?5月29日,人民日报以《重整田畴丰粮仓》为题,报道了河南12年间,通过向农村投入资金、加大整治土地力度等方式,新增耕地300多万亩,积极为实现 “河南粮仓”创造有利条件。全文如下:
乱石沟、荒坡、废砖窑变成了耕地,中低产田成了高产稳产田……河南省重整田畴造良田,12年来,累计向农村投入资金185亿元,整治土地近1400万亩,新增耕地330万亩,为中原大粮仓更加丰盈创造条件。
●乱石沟变成“聚宝盆”
“你看这麦子长得多好,土地整治让荒沟变成了高标准农田。”站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十里沟麦浪翻滚的田间,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自豪地说。
两年前,这里还是乱石滚滚、杂草丛生的一条荒沟。2009年5月,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途经唐庄镇,涉及7个村,需占耕地1400亩。“啥最珍贵?土地。人靠土地养活,土地是农民的铁饭碗,是农民的聚宝盆。企业经营不好还会倒闭、亏本,我们造的地只赚不赔,子孙万代都享用不尽。”吴金印说,他们用引水工程挖出的废土,在这长达7公里的乱石沟里填土一米多深,把十里沟整治成了旱涝保收田。
新乡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十里沟土地整治项目投资近3000万元,净增耕地1800多亩,每年可以收获百万公斤粮食。近年来,为增加耕地面积,唐庄镇还拆除砖窑19个、石碴厂100个,新增土地4000多亩。
土地造出来了,怎么用?唐庄镇把一部分土地承包给了居住在附近的农民,由镇里收取适当的承包费,一部分用来给农民修路、建学校、办福利,让全乡人民都得到实惠;一部分交给村经济合作社,统一耕种,村民成为股东,参加收益分红。
唐庄镇还把土地整治和扶贫搬迁结合在一起,促进了贫困村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
十里沟上游有4个国家级贫困村,坐落在半山腰上,家家户户的住宅用土坯堆砌,村里道路也崎岖不平、一下雨泥泞不堪,居住条件较差。为让村民有钱 “搬得出”,唐庄镇每户补贴2万元,在山下建起了300座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楼,村里配套建立了小学、卫生室;为让村民“稳得住”,镇里把十里沟土地开发项目整理出来的1800多亩耕地,分给了村民。“有地心中才有底。”四合新村农民暴祥民说。如今,这4个贫困村的1700多人,相继搬进了新村。
●部门合力成就高产田
“现在种地可省事了,机井和管道分布在田间,旱能浇、涝能排,农业专家还经常指导怎么科学种植,一亩麦子产量比过去高了100多公斤。”鹤壁市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村民刘富顺说。
老刘耕作的田是浚县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合力打造的3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区的一部分。2008年以来,浚县通过整合水利、农业、农机等部门资金 5000余万元,新打机井600多眼,铺设地埋管道500余公里,架设电力线路50公里,修建道路60公里,安装农田监测设备10套,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格局。
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带来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去年6月15日,经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对3万亩连片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产量进行验收,平均亩产611.6公斤,玉米亩产782.8公斤,分别首创全国3万亩以上连片单产最高纪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资金整合在一起,连片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能使项目产生意想不到的叠加效应。”浚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说,中央和地方的惠民资金总量不小,但这些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难以形成合力。这个项目区把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小水利等各类涉地、涉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投入的资金多了,农田设施的建设标准提高了,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整治好还要管护好
白亮亮的渠水流进随风摇摆的麦浪深处,翠绿的田间生机勃勃。“有了机井、水泥沟渠,麦子啥时渴了啥时能喝上水。”正在田里给麦子浇水的新乡市获嘉县徐营镇东浮庄的村民浮力勇说,过去这是块盐碱地,种田条件差,没沟渠,没水源,浇地很难。
记者在一些地方采访时,有群众反映,土地整治项目结束移交村里后,由于缺乏后期管护,过一两年道路、水渠就出现破损,也没人维修。
这个项目区,虽然已经竣工6年多,但道路、渠道、浇灌设备等近乎完好。王巨源介绍说,这得益于该项目落实了管护经费,建立了后期管护机制,调动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他说,村里把项目区的7万多棵树拍卖给了村民,这样一是解决了树木的日常养护问题,二是筹得的经费用于田间道路、沟渠的养护;每浇一亩地村里也能提取一元钱,这样,日常的设施养护资金就基本解决了;同时,村里组织一些老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等成立了小组,专门负责日常巡查养护,解决了没人管、没钱管、管不住的问题,让整治成果持续为民造福。
如果因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投入大量资金的土地整治发挥不了实效,群众得不到实惠,实在可惜。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说,要让土地整治项目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一是建设标准必须达标,按照30~40年工程寿命进行设计和投资;二是要建立建后管护机制,现在,有的地方按照每年每亩50元的标准建立土地整治工程维护基金,有的地方组建了土地整治工程收益人联合组织,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办法都不错;三是要加强监管,建立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永久责任制度,明确和落实工程建设人、管护人的长期责任;四是建立土地整治后评价制度,在工程完工后的第5年、第10年、第20年、第30年,进行抽样评价,督促管护工作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