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着力做优做大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产业,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种植业的发展注重同双辽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突出双辽的特色。鉴于双辽市沙壤地在耕地中所占比重较大,风沙干旱一直是困扰双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在沙陀地区发展喜沙耐旱的花生;在河套地区及一些有水源的盐碱地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在城郊、镇郊和沿路地区发展瓜菜种植和棚膜经济。依据近几年的实际做法上来看,这种思路做法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同时,为确保粮食的增产丰收,不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打牢农业发展“支撑点”。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实施打机电井等小型水利工程,同时,加大对现有水源井的维修、维护和配套设施管护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在建成的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格局。目前,全市共打井240眼,发展喷灌、地面管灌面积2万亩。全市水源井达35660眼,其中大井11560眼,小井24100眼,坐水种能力达到150万亩,全程灌溉能力达到8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49.8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8%以上。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11.2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10元。
养殖业围绕“打造牧业大产业,建设牧业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一黄两白”,使畜牧业成为农村的主导产业,养殖业的发展走上了规模饲养的发展大路。通过新立乡边家店村的生态养牛产业示范园区、位于永加乡的肉禽产业示范园区、向阳乡的肉羊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增强。2010年共新建、改建、扩建牧业小区153个。
劳务经济已经成为一项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深入实施“千、百、万”工程,全市的农村劳务输出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完善了北京、大连、烟台、杭州和深圳等劳务基地,通过这些基地与当地的一些大企业、大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关系;充分发挥驻俄罗斯劳务输出办事处的作用,将输出工作触角向境外延伸,境外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目前向俄罗斯输送500名境外蔬菜种植农民工,200多名制砖工;形成了全方位劳务输出的新格局。2011年,双辽将再对外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劳务经济收入达到10.5亿元。通过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标。通过土地流转来促进农民转移,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9%。现在已经在全市形成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和外出务工户三分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