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天津郊区公路两侧的田野上到处可见一排排崭新的蔬菜大棚或温室。装满新鲜蔬菜的汽车,从这些蔬菜设施种植基地驶往中心城区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成为满足市民菜篮子需求的主渠道。
天津市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大事,财政部门不遗余力加大投入,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增加农副产品供应,丰富市民“菜篮子”,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今年,天津财政安排4.5亿元,建设1.5万亩设施蔬菜日光温室项目,确保蔬菜供应充足和价格平稳。 蔬菜供应基本自给自足 带动40多万农民增收
最近几年每到冬季,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就闹菜荒,菜价上涨很快。与之相比,天津的情况要缓和得多。这里面原因很多,但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天津设施农业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冬淡季市场供应。目前,天津蔬菜平均自给率已由2000年的48%上升到了60%,而且每年还有近一半蔬菜要参与全国的大流通。能取得这个成绩,设施农业功不可没。
2006年以来,天津市政府提出到2011年全市设施农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设施农业建设进入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时代,蔬菜栽培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种植业设施新建40万亩,达到75万亩。
截至2010年底,天津市已累计新建种植业设施35.5万亩,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55万亩,仅用3年的时间就超越了过去30年的发展规模。今年是天津新建40万亩种植业设施任务的最后一年。目前,全市设施建设10万亩任务已全部分解到区县。
天津在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时,特别强调集中连片的规模化发展,使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从全市情况看,已初步形成了一批诸如蓟县津蓟高速(蓟县段)两侧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桑梓设施西瓜产业带、环湖万亩设施食用菌产业带,武清区北部七镇1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静海县西部林下经济产业带,宁河县蓟运河东部四镇设施蔬菜产业带等规模化设施蔬菜产业带。
据天津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介绍,目前天津设施农业面积累计已达到55万亩,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占蔬菜总产值的85%以上,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增收。与以往种大田或露地蔬菜相比,农民平均每亩增收1.25万元以上,是过去收益的5至10倍,甚至更高,涌现出了一批亩效益超5万元的蔬菜、7万元的食用菌和超20万元的花卉种植基地。设施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已成为当前全市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财政给力培植都市“菜园子” 扶持资金每年增长30%以上
天津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侯爱喜告诉记者,天津设施蔬菜农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与政府高度重视,财政主动推进,政策积极引导和技术大力支持不无关系。
近年来,天津政府把培育都市“菜园子”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实现沿海都市型农业的重要途径,财政扶持资金每年增长30%以上。
2007年,天津出台了《种植业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设施建设推进方式和补贴标准。市财政局制定了《设施农业建设补贴办法》,市级财政对新建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每亩(建筑面积)补贴7000元,普通温室为4200元,钢(复合)骨架塑料大棚为2500元,普通塑料大棚1200元。并要求区县补贴政策原则上按照市与区县1∶1配套给设施建设者,实际操作中各区县根据财政实力的不同配套力度也不同,配套最高的达到每亩2.3万元。近三年来,天津市财政已拿出专项补贴8.68亿元,平均每年近3亿元,而过去每年用于发展设施的补贴只有200万元。为解决区县在设施农业建设中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市财政又出台政策,对每个区县由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区县再配套2000万元,支持区县建立银政合作平台进行融资担保,集中用于设施生产基地建设。另外,还出台了《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和土地流转等相关财税政策。在政府财政政策的引导下,天津3年新建种植业设施实现了每年以10万亩速度递增的既定目标。
为确保设施农业工程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民心工程,各级财政部门围绕设施农业建设,纷纷加大科技种植投入,强化科技培植支撑。市财政局制定了《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教育培训财政补贴通知》,从2008年至2011年,安排财政资金3.9亿元培训100万农民,其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科技项目、科技下乡以及技术人员包区县包乡镇、电视、电话、互联网及报纸等形式培训菜农10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万份,平均每年引进推广设施专用新品种 100个,专用种植技术30余项,经过培训的菜农成为都市“菜园子”里的专家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