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五月的雁北,春风拂面,杨柳婀娜。阳高县龙泉镇青顺堡日光温室园区,100多排由三间瓦房带一个日光温室大棚组成的建筑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侧。大棚内菜农安军一边给进入盛果期的黄瓜秧浇水、施肥,一边告诉记者:“我们这个移民新村是按生活生产一体化的标准建设的,三间瓦房解决住的问题,温室大棚一年种两茬,收入2.5万元左右。”
在阳高县,和安军一样将经营日光温室当做“职业”的农民越来越多。作为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将发展设施蔬菜作为推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几年来,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拉动的形式,从整体规划、建设资金、生产服务和市场销售等入手,推动设施蔬菜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到2010年底,全县蔬菜大棚发展到1.88万栋,面积达2.3万亩。2010年,全县设施农业收入达2.9亿元,占到全县蔬菜收入的34%,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5%。
为动员农民发展设施蔬菜,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作用,帮助和扶持各个乡镇兴建大棚,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通过对接扶贫移民、组织下岗职工、动员广大村官参与等形式发展设施农业。仅2009年,就有100栋移民蔬菜大棚、100栋下岗工人蔬菜大棚投入使用。
一栋日光温室占地7分,保守估算一年纯收入在1.5万到2万元,相当于当地种50亩玉米或者20亩土豆的收入。通过实地参观、对比算账,全县农民建大棚的热情开始高涨。
为使蔬菜大棚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格局,3年来,县里通过土地互换、入股、转包、转让、租赁等多种形式,共流转土地1.16万亩。并先后整合涉农项目35个,统筹安排资金2.1亿元,集中用于设施蔬菜园区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形成千亩日光温室园区7个,百亩以上的片区12个。为解决农民资金难题。县里出台了政府协调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还筹资50多万元,为全县大棚户统一参保。据统计,几年来全县由农信社发放的支农信贷资金高达3.62亿元。
该县还成立产业发展中心,定标准,聘技术人才,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3年来,全县累计引进蔬菜新品种136个,推广了实用技术128项,科普率达到27%,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目前,阳高县“绿丰”牌青椒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8个蔬菜品种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投资3164万元的绿色蔬菜储运集散中心即将投入运营,全县蔬菜生产集中的乡镇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从事蔬菜生产、销售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68个,他们上连市场,下接农户,每年组织外销的蔬菜占到全县的60%以上,大大增强了阳高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采访中,阳高县农委主任张益民告诉记者,按照每年新增设施蔬菜1万亩的规划,到“十二五”末,阳高县设施蔬菜面积将突破7万亩,实现农民户均一个棚的目标。全县蔬菜总产量将达到90万吨,蔬菜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