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菜园子”对接“菜篮子”
——九江市推进“农超对接”缓解卖菜难
位于瑞昌市赛湖农场的九江市城郊生态蔬菜基地,在实行“农超对接”后,销售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每天仅九江市某家超市就包销包菜、芥蓝、菜心等2000公斤。通讯员董陟摄
今年3月以来,卖菜难现象在全国部分地区蔓延,“菜贱伤农”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
九江市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农产品流通优势,大力实施“农超对接”,使蔬菜从田间地头直接进入超市,既有效缓解了农民卖菜难,又减轻了市民的“菜篮子”负担。
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超市
5月16日,在九江市永安蔬菜专业合作社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基地,菜农们正忙着将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进行分拣、装箱。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西红柿将直接送到九江市派拉蒙超市的各个门店,而且全部是零费用进场。”
2009年,九江市供销社在我省率先开展“农超对接”。“农超对接”,就是将生鲜食品直接由田间地头销售进入超市。由于省去了众多物流中间环节,超市反而有余地给出比中间商更高的收购价,农民由此获益更多。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超市买到价格更实惠的农产品。
九江市派拉蒙超市万家店农产品公司总经理王佑香告诉记者,超市是供销社的合作网点,目前已与永安蔬菜专业合作社、瑞昌赛湖农场等六七个农产品基地及20余户种植大户建立了合作关系。“超市对基地下达生产计划,基地实行订单种植,农民种菜放心、省心,不用担心销路。”
“农超对接”,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超市。实行“农超对接”后,供销社把一家一户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基地,实行统一种植、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统一商标。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基地菜农的收入提高了15%,超市里的菜价比传统渠道便宜10%至30%,农民、市民两方都受益。
小农户难进大超市,“农超对接”伸援手
然而,目前能够通过“农超对接”模式销售的蔬菜还只是一小部分。对于九江市众多没有进入合作社的散户来说,此次“卖菜难”风波没能让他们幸免。
这几天,九江市永安乡爱民村菜农熊泽平终于调整好心态,准备把家里的7亩包菜地翻出来,按供销社的指导,有计划地种上市场畅销的反季节蔬菜。
“盲目种菜,还不如不种。”想起前段时间的卖菜难,熊泽平仍然心有余悸。去年冬天,由于韩国泡菜价格猛涨,全村2000多亩地都种上了大白菜。“没想到,辛辛苦苦运到市里去,1角多钱一斤都卖不出去。算下来,每亩地亏了七八百元”。
尽管大白菜在地头交易价每斤0.1元,但到消费者手中却达到每斤0.8元。熊泽平告诉记者,超市的门槛高,他们是一家一户的小散户,种的菜根本进不了超市,而进城区,进批发市场,进菜场都要收费。菜卖不出去,村民们只好让菜烂在地里。
关键时刻,九江市供销社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发挥“农超对接”建立起来的网络优势,牵头组织30余家农民专业社,联合派拉蒙等超市扩大“农超对接”网点50家,并将配送车直接开进田间地头,帮助永安乡爱民村的蔬菜进超市、进高校。到目前为止,共帮助永安菜农销售白菜4万公斤,大大减少了菜农们的损失。
同时,蔬菜滞销情况发生后,市供销社还利用农产品交易网,及时、广泛发布销售信息3000多条,并开展蔬菜网上推介专题活动,开拓异地市场,扩大销售半径,完成撮合交易200多笔,帮助九江菜农实现网上销售8000多万元。
扩大覆盖面,让更多“菜园子”对接“菜篮子”
九江市供销社“农超对接”工作负责人涂建平认为,流通环节的不畅是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原因之一。农产品从田间到厨房环节多、成本高,是国外流通成本的3至5倍。实行“农超对接”后,农产品流通减少了四个环节,其好处十分明显。
但是,“农超对接”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它要求生产的组织化和流通的组织化应达到一定的水准、蔬菜的产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因此,零散的农户难以满足“农超对接”的条件,只有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才符合。经过几年努力,到目前为止,九江“农超对接”形成了一定影响,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已经扩大到全市各地,120多个专业社的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但“农超对接”在全市农产品销售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必须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扩大“农超对接”的覆盖面是有效途径之一。九江市供销社负责人表示,他们将通过3年努力,力争全市1000个农民专业社与超市对接,覆盖城市所有大型市场,并向纵深发展,从“农超对接”扩大到农校对接、农贸对接、农社(居民社区)对接,特别是要通过“基地+农民蔬菜专业社+农户”模式,带动引导广大菜农科学种菜。到那时,“菜园子”才能更好地对接“菜篮子”。#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