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1年),厦门市同安区后塘村的西葫芦喜获丰收,而菜农面对堆积成山的西葫芦心情沉重、眉头紧锁。两周前,这里的西葫芦收购价是每公斤 1.7元,而今已跌至每公斤0.12元,乏人问津。厦门市工商机关闻讯即组织干部奔赴田间地头、农贸市场、超市调研“问诊”,在24小时之内启动快速反应机制,采取“农超对接”等多项举措,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厦门市工商机关24小时内启动快速反应机制
记者了解到,后塘村引种西葫芦已10多年,今年因雨水少,花朵折损率低,产量激增。往年,这里的西葫芦多销往江浙一带。今年江浙一带果蔬市场饱和,收购商目前只能给出每公斤0.12元的收购价,与两周前每公斤1.7元的价格相比,跌幅远远超出菜农心理预期。往年西葫芦价格最低时每公斤能卖到0.5元,而且只会持续一两天,一亩西葫芦的种植成本大约1400元,平均收成4000公斤,以现在的价格,农民每亩约要亏损近千元。而该村的西葫芦正值高产期,如不及时采摘、销售,不仅会影响果质、烂在地头,而且将影响来年产量。
厦门同安工商局立即组成了一支近10人的“红盾帮农”小分队,成员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到田间实地走访农户,咨询果蔬批发商,进超市、农贸市场了解行情,基本掌握了菜贱伤农、销路不畅的原因。“助推‘三农’发展是我们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后塘西葫芦滞销,造成‘菜贱伤农’,我们要用最诚的心,最快的速度,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帮助农民摆脱困境”,厦门市同安区工商局杨介仁局长如是说。
超市设“助农专柜”:做“不赚钱”的生意
厦门同安工商局结束调研后,争分夺秒紧急召集“农超对接”相关单位举行对接会,组织了厦门新华都等4家连锁超市、福慧达等3家果蔬配送企业和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等3家市场开办单位,抓紧研究对策。同安区工商局吴志达副局长在会上呼吁各大超市和企业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感,设立“助农专柜”,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扩大西葫芦销路、走出困境。
超市负责人表示,工商机关开展“农超对接”工作重在帮助小农户闯入“大市场”,这次菜农突遇困难,超市更要做“不赚钱”的生意,不但免收农民一切费用,还要以农民的“供货价”向消费者销售,将西葫芦销售到省内各大连锁超市,帮农民摆脱困境,让消费者得实惠。这些商家还在所有门店的显著位置为西葫芦做大型展示和宣传,加大促销力度。
帮助菜农寻找大订单
厦门同安区工商局还联系了一家来自泉州晋江的韩资食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下了7吨订单。“我理解农民的苦衷,很愿意在同安购买原材料。”该企业负责人姜女士动情地说。该企业正在研制一种西葫芦干菜,对原材料需求量很大,试做成功后,农场每年对西葫芦原材料的需求量有几百吨,大幅提升西葫芦采购量,解除了菜农的后顾之忧。
同时,厦门市工商机关积极联系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厦门商报、厦门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多作正面引导,大力宣传西葫芦的营养、功效和烹调方法,并向市民提示西葫芦的销售地点和购买方式,助力西葫芦打开销路。
社会各界齐给力 西葫芦菜农喜笑颜开
“感谢工商、感谢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真的太给力了!”村书记颜建筑喜形于色,在工商部门、超市、农贸市场和媒体的连续报道之后,后塘村西葫芦销路大增,村民们采摘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全村上下一片采摘忙碌景象。
“总算卖得出去了!”瓜农颜海军顶着烈日低头摘瓜。他告诉记者,情况在一两天内就实现了“逆转”。菜农颜家成告诉记者,他发现近日进出运瓜的大货车多了不少,他自家的田里一天就要摘1500公斤。村民颜文秘家里本来囤积了3000多公斤没有卖出的西葫芦,一天就全都被收购了,又赶忙到田里采了1000多公斤来卖。后塘西葫芦不但在厦门本地销售,福州、泉州、漳州的各大超市也向欣银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出了订单,派车直接过来接洽收购事宜。
卖瓜不再难,收购站点收瓜忙。在西葫芦的收购点上,原先堆成的一座“瓜山”已不复存在,数名工人围着一小堆西葫芦紧张地包装着,瓜农络绎不绝地往收购点运瓜。“这几天都是从清晨6点半,一直忙活到晚上8点半,手机响个不停。” 欣银农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颜志坚说,除了午饭15分钟,其他时间他们都忙碌不停,接订单、包装、搬运、收款……5万多斤的西葫芦一天就销售一空,收购站甚至出现了“用工荒”,包装工的效率赶不上装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