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季作物收割陆续启动,夏秋作物播种即将开始,一年中的农业用水高峰期到来。然而,当前“天干雨少”,近期合肥市也以晴天为主,面对种种不利形势,合肥市出台夏秋农作物改播种预案,未雨绸缪调结构,“水路”不通走“旱路”。
全力抗击60年一遇大旱
自去年10月份以来,合肥降雨量异常偏少,出现了“秋、冬、春”三季连旱。气象部门统计显示,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合肥降雨量仅为去年三成,今年前四个月平均降雨77毫米,为1953年来的最低值(旱情60年一遇)。
由于降雨太少,麦子缺水影响生长,农民只得提水为麦子浇灌。而在合肥,春末夏初为小麦大面积提水浇灌,是1978年以来的首例。为了全力抗击60年一遇大旱,合肥市先后采取抗旱保苗、追肥提苗、病虫防控、提水灌溉等综合措施,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水利部门也及时科学调水和开闸提水。与历史特大干旱年份的1953年、1978年、1984年、1986年相比,今年旱情虽严重,但未形成旱灾,抗旱田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远水”难解“近渴”
5月10日,合肥迎来了一场喜雨,平均降雨量达30.8毫米。这些降雨基本缓解了当前的旱情,16.86万亩新栽林木、40万亩在地蔬菜、25万亩西瓜、45万亩已定植早棉花、早花生、早玉米等普遍得到一次浇灌,因旱未栽占50%经济作物雨后也能及时栽植。
然而,这次降雨对即将开展的夏秋作物栽种来说,仍然是“远水”难解“近渴”。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5月中下旬午季粮油收获后将迎来全年农业用水高峰,近期如无明显降雨,完全依靠塘坝库蓄水和外引水,农业生产用供水矛盾将十分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91%的耕地属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地区,岗冲交错,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难以提引水且成本高,土壤贫瘠且保水能力差,一些地方提水难、成本高,还有一些地方即使有水但水路难通。为此今年合肥市进一步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稳固农业抗灾夺丰收打下基础。
改种作物科学调结构
“靠天等雨风险大,水路不通走旱路!”合肥市为此专门制定了2011年夏秋农作物改播种预案,提出了蓄水保水和改播改种“两条腿走路”的对策。
据市农委种植业局李俊介绍,该预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水源无保障地区、岗区尤其三级以上提水灌溉区和水利死角地区要“水路不通走旱路”,大幅扩大旱作播种。二是有一定内水但无外水保障,完全靠天补水的地区,也应选择走旱路,即使种植水稻建议多推广旱稻。三是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圩区且有外水补充保障的地方,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水稻和旱粮。
农业专家还推荐了适合合肥市5~6月播种的九类旱作物。该预案还提出,要按照人畜饮用水→苗木经果林和蔬菜瓜果→旱作物→水稻的用供水顺序,解决生活与生产、养殖与种植、粮油与特经用供水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