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深入开展“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
天津北方网讯:走进津郊,你会发现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公路两侧的田野上到处可见一排排崭新的蔬菜大棚或温室。装满新鲜蔬菜的汽车,从这些蔬菜设施种植基地驶往中心城区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成为满足市民菜篮子需求的主渠道。
作为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区”统筹联动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设施农业迅猛发展,为满足城乡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次飞跃一次大过一次
翻阅天津农业史料得知,本市设施蔬菜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即开始建立温室和阳畦;六十年代初中期开始进行塑料中、小棚生产;1972年引进塑料大棚栽培技术以后,使保护地栽培大大前进了一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市设施蔬菜产业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阶段,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展到5.2万亩,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了第二次大发展阶段,1999年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2.5万亩。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1年全市设施农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即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达到 100万亩,其中种植业设施新建40万亩,达到75万亩,设施蔬菜进入了第三次大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累计新建种植业设施35.5万亩,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55万亩,仅用3年的时间就超越了过去30年的发展规模。
今年是新建40万亩种植业设施任务的最后一年。目前,全市设施建设10万亩任务已全部分解到区县。
日趋现代保障作用突出
最近几年每到冬季,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就闹菜荒,菜价上涨很快,如果南方再遇到点灾害那情况就更严重了。与之相比,本市的蔬菜供给情况要缓和得多。这里面原因很多,但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本市的设施农业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冬淡季的市场供应。目前,本市蔬菜平均自给率已由2000年的48%上升到了55%,而且每年还有近一半的蔬菜要运销出去参与全国的大流通。这个成绩,设施农业功不可没。
值得一提的是,各区县在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时,特别强调集中连片的规模化发展,使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从全市情况看,已初步形成了一批诸如蓟县津蓟高速(蓟县段)两侧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桑梓设施西瓜产业带、环湖万亩设施食用菌产业带,武清区北部七镇1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静海县西部林下经济产业带,宁河县蓟运河东部四镇设施蔬菜产业带等规模化设施蔬菜产业带。
据天津设施农业办公室介绍,目前本市设施农业面积累计已达到55万亩,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占蔬菜总产值的85%以上,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增收。与以往种大田或露地蔬菜相比,农民平均每亩增收达到1.25万元以上,是过去收益的5至10倍,甚至更高,涌现出了一批亩效益超5万元的蔬菜、7 万元的食用菌和超20万元的花卉种植基地。设施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已成为当前全市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给力科技服务入微
市农委主任张国庆告诉记者,本市设施蔬菜农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与政府高度重视,基层主动推进,政策积极引导和技术大力支持不无关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和实现沿海都市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多次召开设施农业建设推动会。
2007年,出台了《天津市种植业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设施建设推进方式和补贴标准。市级财政对新建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每亩(建筑面积) 补贴7000元,普通温室为4200元,钢(复合)骨架塑料大棚为2500元,普通塑料大棚1200元。并要求区县补贴政策原则上按照市与区县1:1配套给设施建设者,实际操作中各区县根据财政实力的不同配套力度也不同,配套最高的达到每亩2.3万元。
近3年,市财政已拿出专项补贴8.68亿元,平均每年近3亿元,而过去每年用于发展设施的补贴只有200万元。为解决区县在设施农业建设中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市里又出台政策,对每个区县由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区县再配套2000万元,支持区县建立银政合作平台进行融资担保,集中用于设施生产基地建设。另外,还出台了《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和土地流转等相关配套政策。在政府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天津近三年新建种植业设施实现了每年以10万亩速度递增的宏大目标。
为确保设施农业工程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民心工程,各级农业部门围绕设施农业建设,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据介绍,全市每年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科技项目、科技下乡以及技术人员包区县包乡镇、电视、电话、互联网及报纸等形式培训菜农10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万份,平均每年引进推广设施专用新品种100个,专用技术30余项,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