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农村社区建设开始,朝阳区农村社区总数已发展到141个,另有20个社区即将获得批复。农村地区现有常住人口185万人,其中112万居住在社区。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还将有大量的村庄居民搬迁上楼,农村地区基层组织管理的中心正逐步从村向社区转移,社区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工作要求,农村地区将继续以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努力提高社区建设整体水平,逐步建立符合朝阳区功能定位和世界城市要求的现代新型社区。具体来讲,要实现“五大提升”:
一、加强基础工作,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1、全面完成社区规范化建设。对已经完成规范化建设的91家社区,完善制度建设;对未进行规范化建设的49个社区,今年全部建立社区服务站,基本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2、完善社区组织体系。一是完善居民自治组织体系,结合居住情况,合理设置居民小组,推选居民代表,配齐楼长、门长(层长),定期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二是健全工作体系,以居委会各专业委员会设置为基础,完善为民服务、矛盾排查调处、扶贫济困体系、文化建设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居民自治工作体系。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成立由社区工作者、居民、物业单位、社会单位和社区民警等组成的社区事务协调委员会,完善共建协调体系。三是建立入户走访制度,推行社区工作人员包片制度,进行分类式入户管理制度,建立社区民情日志和入户走访台账,确保及时掌握居民动态。
3、加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建立社区党务、居务和站务公开制度,不断创新公开形式,确保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晓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加强社区办公和活动设施建设。加大对开发商、社区单位的协调力度,落实社区用房。严把新申报社区入口关,用房不达标的不列入申报范围。按照“有治安防范、有绿化保洁、有维护维修、有停车管理”的“四有”标准,逐步实现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向准物业管理小区转变。
二、创新工作方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1、开展网络新媒体互动服务。针对农村社区农业户籍人员多、外省市购房人员多、年轻群体多的特点,通过建立网上家园,探索开展社区新媒体互动服务平台试点工作。2011年力争完成20个社区的建设,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向所有社区。
2、实施“分类式”管理服务。摸清各类居民底数,分析给类人群公共服务需求项目和依赖程度,实施分类管理服务。一级服务对象主要为弱势群体,将实施定期走访,重点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二级服务对象主要为普通人群,积极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并通过社区文体、公益项目,增强该类服务对象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级服务对象主要为楼门长、社区骨干、积极分子、特色人才等社区工作依靠对象,重点研究发挥该类服务对象积极性的组织形式,并通过定期培训、组织活动等方式,增强社区向心力。四级服务对象主要为居民代表、社区理事会成员、社区党员等落实居民自治和社区决策的重要力量,将采取多种方式发挥该类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增强其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采取社区培育或引进的方式,培育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底蕴、有活力”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登记注册或备案管理。注重社会组织的文化品位和专业引领,按照“1+1”的模式组建社区社会组织,即1个社会组织配置1名社会工作师。2011年预计培养30-40家社区社会组织。
4、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应用。继续完善农村地区社会工作协会建设,在具有15名以上社会工作师(助师)的地区,成立农村地区社工协会分会,打造地区社会工作研究实践中心。做好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每个地区选定1-2个示范社区,实施定岗定责,推进先进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
5、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完善服务项目,实现对居民服务的全覆盖,提高群众生活的便利化程度。2011年力争完成50个社区服务圈建设。
三、注重文化引领,提升社区文化底蕴
1、坚持文化立区。一是多渠道加大对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整合现有资源优先设立文化活动室、社区图书室、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设施。注重发挥辖区单位的联动性,推进资源共享。二是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深入挖掘人才辖区资源,加强社区文化骨干力量建设。三是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整合社区资源,研究适合的管理方式,建设统一的文化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四是加强举办居民才艺展示活动,为社区文体团队提供活动舞台和展示空间,激发文体骨干人员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2、注重农民新村社区的文化引领。一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继续发挥原有村内组织的作用,探索成立民俗文化协会,打造传统文化活动的品牌。二是做好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研究工作,研究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三是加强组织形式研究,探索建立红白理事会、理财研究会等组织,引导农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的城市化转变。
四、加强管理考核,提升社区人员素质
1、加强社区工作者管理。一是按照常住人口户数规模,合理配置社区工作者职数。二是严格坚持公开招考制度,严禁私自招录。适当放宽农民新村社区工作者招录标准,统筹考虑原有村干部使用。三是理顺社区内部关系,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服务站长不设置专职,一般由社区书记或居委会主任兼任。四是实行社区工作者区级备案制度,进行动态管理。
2、做好社区工作者考核奖励。充分调动地区办事处、社区和居民代表参与的积极性,合理确定考核构成和考核内容,实行考核与奖励相挂钩的措施,切实发挥考核的促进作用。
3、做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一是继续鼓励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考试;二是做好社区工作者培训工作,按照全年不低于40个学时的标准组织业务培训,建立培训登记制度。三是开展社区人才交流,逐步推行跨地区双向挂职制度。四是继续开展农村地区第三届社会工作优秀案例评选工作。五是探索与高校等机构合作方式,引进优秀社会工作资源,发挥专业指导和理论研究作用。
五、推行“六统一”模式,提升社区发展形象
1、统一社区标识。一是社区门前原则上只悬挂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的标识,树立社区服务站的灯箱和标牌。其他单向工作的标识进行入室管理。具备条件的社区,逐步实行双语标识。二是建立社区logo标志,体现社区精神面貌、文化底蕴,增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统一社区工作者职业形象。一是统一工牌设置,统一工牌使用方式、尺寸和颜色设置。二是逐步统一工作人员着装。
3、统一规范社区工作者职业行为。一是制定统一的社区工作者职业行为规范,提倡“十要十禁止”,从个人品行、工作态度、工作纪律、仪表仪容等方面进行规范。二是统一文明服务工作用语,充分体现社区工作者的亲和力,提倡“家人式”贴心服务。
4、统一“红黄绿”服务评价制度。建立社区公共事务办理评价机制,设置评价管理体系和办理公共事务红黄绿满意度评价箱,促进社区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水平的提升。
5、统一上墙制度。做好社区办公和活动场地内的布置,做到统一规范上墙内容、统一设计风格,做好社区基本制度上墙。专项业务类的要求一般上墙,避免内部设置复杂凌乱。
6、统一社区档案管理。规范社区档案的归档类别和存放标准,制定社区档案目录。配置档案装具和设备,有条件的社区设置独立档案室。明确一名社区工作者负责档案管理。
同时,针对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新建小区多、保障性住房多的特点,做到“守土有责”,提前做好新建社区筹备工作。一是提前介入,做好办公服务用房和其他配套设施的落实工作,。二是提前谋划,做好社区划分工作。三是提前对接,与开发商、物业公司做好对接,掌握入住居民情况。四是提前筹备,落实好社区筹备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