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全市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耕地资源1200多万亩。海拔高度1100—1500米左右,无霜期110天,年均降雨量300毫米左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土壤多呈沙性,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全国最适宜种薯繁育的地区。生产的马铃薯具有薯型好、芽眼浅、淀粉含量高,加工产品特别是淀粉具有低蛋白、低酸性及良好的抗凝沉性,白度、粘度、糊化度、透明度均好于国内同类产品。
马铃薯播种面积从上世纪70年代的150万亩,发展到近年的4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从500-600公斤提高到现在1000公斤以上,鲜薯总产400万吨左右。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到全区的近1/2,在全国地区级排名第一,是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之一。2009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审批我市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基地农牧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为1500元左右,占到种植业收入一半以上,占农牧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马铃薯种植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一、基地及良繁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现有6个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级基地(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种植面积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面积的70%(其中四子王旗播种面积达7 0万亩,是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多的旗县之一)。这一区域形成东西长300多公里,南北宽80公里,近25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带。四子王旗、商都县和察右后旗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
在种植方式上,主要探索了水地和旱地两种模式。水地模式是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以滴灌、喷灌、软管微喷等现代节水设施和技术为龙头,将良种、高垄栽培、科学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耕作等技术全面组装配套,建设种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从2006年开始,我市充分发挥地势平坦,地域广阔的优势,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的装备步伐,以喷灌机为龙头,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过去传统耕作向现代化种植的转变。目前,全市各类喷灌机累计达到1881台(其中大型927台),喷灌机覆盖面积62万亩。针对我市严重缺水的实际,去年开始在四子王旗、商都县等地对更为节水的滴灌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从2009年秋季开始,全市大规模实施了滴灌工程,通过秋、冬、春三季紧张施工,建设完成滴灌工程30万亩全部投入使用,大约65%的滴灌田种植了马铃薯。以节水为核心的技术集成运用,既节地节能,又增产增收,应用水地集成技术的专用薯基地亩产都在3吨以上。旱地模式主要是以覆膜技术为龙头,实行坐水点种,将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包衣拌种等技术组装配套,主要种植优质鲜食商品薯。全市旱地覆膜马铃薯面积稳定到100万亩,占马铃薯总播面积的四分之一;正常年份单产水平1.5—2吨,平均亩增产15—20%。
在良繁体系建设方面,我市以组培脱毒、温网室快繁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为目标,按照原种薯、专业加工薯和鲜食商品薯的需求,对夏波蒂、大西洋、脱毒紫花白等十几个优良品种进行科研攻关、改良推广,促进了产业整体升级。全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6处,面积118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22亩;网室1250亩;一级种薯田15万亩,二级种薯田60万亩。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生产基地主栽品种主要以克新一号、紫花白、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为主。山东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在我市成立了种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2.36亿元建设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5000亩,人工气候温室54万平方米,原种一代生产基地3万亩,原种二代生产基地44万亩,6座种薯贮库共30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马铃薯微型薯2亿粒,原种一代6.6万吨,原种二代88万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和专用薯生产基地,可供应全国70%的种薯。内蒙古民丰薯业公司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建设规模为1万平方米。具备年产毒苗2500万株,脱毒微型薯7500万粒,原种一代1400万公斤,满足11万亩种薯田生产需求,原种二代18.7万吨,满足全市30%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更新需求。
二、马铃薯加工情况
目前,全市大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目前已发展到7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18家,年生产能力均在3000吨以上企业达到15家,其中有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集宁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农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有限公司、四子王旗润凯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乌兰察布市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加工群体。马铃薯综合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吨。转化率由“十五”期初的不足5%提高到25%左右,马铃薯产业的综合增加值突破了3 0亿元,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工产品主要有:马铃薯全粉、精淀粉、薯蛋白、变性淀粉、薯条、薯片、粉条、粉皮等。产品外销十多个国家和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全粉1.2万吨,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内蒙古集宁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具备3万吨精淀粉、2万吨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综合加工企业;内蒙古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精淀粉2万吨、薯蛋白1400多吨的生产能力,其中薯蛋白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家专利局已受理其专利申请。由乌兰察布市和氏马铃薯食品公司研发的马铃薯咀嚼片也已投入生产销售。目前,利用马铃薯加工废渣开发保健醋、人用薯蛋白保健品等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马铃薯加工以及涉足高附加值、高科技领域。
三、马铃薯储藏情况
(一)储藏现状
近年来,我市鲜薯年均在400万吨左右,除200万吨于产后直接外销,其余200多万吨需经贮藏环节逐步销售,为有效解决鲜薯贮藏问题,我市在充分利用当地农户自建贮藏窑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扶持、引导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先后建设了装备世界先进调控设备的现代化储库4处60万吨。加上我市原有2700座贮存能力200吨以上的储窖,总储存能力超过200万吨,仓储设施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延长了企业的加工期限。2008年农业部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立项推广宁夏大学“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我市商都县为全国4个试点地区之一,这一项目是通过对马铃薯传统贮窖进行技术改造,建成新型强制气调贮藏窖,可有效解决传统贮窖普遍存在的出芽料薯严重、保鲜功能差、损失率高的问题,示范效果明显,正在全面推广。
(二)马铃薯储藏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储藏方式落后。农户在在马铃薯储藏过程中,主要采用原始落后的地下式窖藏方式,绝大多数无强制性调节温湿度设施。受贮藏方法、贮藏条件、管理技术的局限,贮藏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鲜薯在贮藏期间常会出现热生芽、冷受冻、湿腐烂、干软缩、见光变绿发麻等问题。普通的贮藏方法,一般年损失率约为15%~35%左右,严重者达50%,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收获后不论块茎的预贮、整理、入窖方法还是窖藏期间的管理,均达不到贮藏要求,造成了次年出窖时的贮藏损失。此外,农户沿袭旧的贮藏习惯,将不同品种或不同用途块茎贮藏在同一个窖内,造成品种混杂,病害传播,严重影响了种性,同时对保证食用品质和加工价值也不利。
二是入窖质量差。入窖质量要求入窖薯块完整、薯皮干燥、无病烂及其它杂质等。秋收季节,马铃薯收获期相对比较集中,由于农户劳力不足,时间紧迫,同时农户图省事、不愿多投入等原因,不经预贮、挑选,直接将带土的块茎包括病烂、伤薯一起入窖,降低了入窖质量。尤其是病烂块茎,将各种病菌直接接种到薯堆内,成为发病苗源;伤薯的伤口易于病菌侵染,为病害的进一步扩大蔓延创造了条件;没有经过预贮的块茎,在入窖后,块茎含水量较高,呼吸旺盛,出现“出汗”现象,增大了窖内湿度,为病菌繁殖传染和萌芽打下了基础;泥土多造成通气不畅,窖温升高致使块茎呼吸作用加强,促进了各种生理生化进程,使块茎提早发芽,降低了品质。
三是管理不科学。许多农户在马铃薯贮藏期间对窖内温湿度既不进行检查调节也不通风换气,由于马铃薯块茎的呼吸作用比较旺盛,因而入窖初期,窖内升温快,加上湿度大,二氧化碳积聚多,常常形成无氧呼吸而产生有毒物质,如果通风不良,往往造成热害,并导致多种窖藏病害侵染,很容易造成病伤、发芽等损失。例如由窖藏的不适宜温湿度条件而引起受若干弱性寄生菌的侵染而发生的干腐病、软腐病以及冻害、马铃薯黑心病等非侵染性病害。
(三)今后提高马铃薯储藏能力的打算
一是引导农户对农村传统贮藏窖进行改进。对土建筑的井窖、窑窖以及土木建筑的棚窖开设通气孔,并在窖底部用网格状空格材料衬垫,衬垫离地面高5cm左右,窖壁上挖深、宽备l5~20cm的通风槽,在薯堆中安置数根与底部衬垫相连的通气管,增加自然通风换气条件。
二是逐步利用强制通风换气设备。对贮藏量较大的贮藏窖,配备移动式风机,根据窖内温湿度情况,进行不定期强制通风来控制和调节窖内温湿度。
三是在种植相对集中,贮藏能力缺口大的地区,扶持一批专业贮藏户或者企业与贮藏户共同投资建立500吨以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贮藏窖。这种形式便于管理,贮藏效果好,可逐步向现代化贮藏窖过渡,提高产区贮藏技术水平,减少贮藏损失,保证贮藏质量,推动我市马铃薯产业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
此外,指导广大贮户加强田间后期管理及收获、储藏过程的规范操作生产。一是推广灭秧收获。马铃薯在收获前10天左右,先收掉茎秆,促进块茎后熟,减轻病害入侵,块茎表皮木质化增强,便于贮藏。二是薯块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转运次数,避免机械损伤,以减少块茎损耗和病菌的侵染腐烂。三是收获后的块茎要经过半月左右预贮,使其伤口愈合,水分散失,加速已感病的薯块发病。四是入窖时严格控制入窖质量,挑去伤、烂、病、冻、虫蛀等薯块。入窖薯块用马铃薯保鲜剂处理,入窖数量以不超过薯窖容积的2/3为宜。五是薯窖处理,在贮藏前1~2个月敞开窖门晾晒,约在贮前2周,用百菌清或硫磺等消毒剂对贮窖进行处理,1周后通风换气。
四、马铃薯营销情况
我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0多个,注册的马铃薯经济人200多人,马铃薯销售高峰期参与营销的人员达10万余人。全市建有乌兰哈达北方马铃薯、东八号北方马铃薯等产地批发市场11个,年交易量10亿公斤。每年约有1 0万吨左右优质种薯调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约有l 50万吨优质鲜食薯调往广州、深圳、上海、武汉、南京、海南等地,并出口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每年为上海百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劳马铃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百宜食品公司等企业提供加工专用薯8万吨。我市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购销网点,建立了10多个直销窗口,并建立了马铃薯价格信息平台、物流配载平台和交易平台,建立了马铃薯信息网站,通过举办大规模的马铃薯经贸洽谈会,极大地提高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知名度,产品销售半径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实现外销鲜薯近100万吨,销售额达近10亿元。
五、马铃薯科研与文化
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历史悠久,一些技术成果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全国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在马铃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马铃薯实生薯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试验”于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病毒血清鉴定”于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马铃薯实生种子杂交与利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还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马铃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2000年主持并参加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在主持参加国际马铃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期间,育成“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2008年8月,农业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马铃薯高产技术研讨与观摩现场会。在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利用方面,从乌兰察布走出了两位知名的马铃薯专家张鸿奎(原乌盟农科所副所长)和宋伯符(原乌盟农科所研究员),而且培育了大批农民技术人才。为加快人才培养,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了“马铃薯生产加工系”,2008年秋季已正式招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开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之先河。
我市创办了每年一届,集技术研讨、种薯订货、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为一体的马铃薯文化节,通过马铃薯节这一平台,既展示各种马铃薯相关产品和打造“中国薯都”的成就,又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推向全国,推动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008年成功举办了“乌兰察布首届马铃薯文化节”,通过节会的举办,逐步形成了“以文化立形象、以展示酿商机、以节会育市场”的理念,为我市马铃薯的品牌宣传和产业发展开创良好局面。2009年2月,我们在北京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有关领导和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学者,为打造“中国薯都”建言献策。我市现已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马铃薯“图木苏”(蒙语,意为马铃薯)产地标识和“敕勒川”商标,极大地丰富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文化内涵。2010年8月初,我市和自治区农牧业厅将共同举办“乌兰察布市第二届马铃薯文化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论坛(中国节水灌溉协会节水论坛、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马铃薯科学栽培与节水灌溉论坛、马铃薯营销论坛、马铃薯加工论坛)和文艺演出,文艺演出由中央7台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