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菜贱伤农”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热点话题。这段时间,京、鲁、豫等部分地区蔬菜价格迅速下跌引发各方关注。一些菜农不得不自毁蔬菜,蒙受沉重损失。大量蔬菜腐烂于田间,实在可惜。
而与“菜贱伤农”相对的,则是“菜贵伤民”,虽然,地头的白菜、包菜2分钱一斤可能都无人问津,但是在终端环节,在超市里,在餐桌上,许多民众几乎未感觉多么明显的降价。
而这一“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也并非今年首现。商务部等部门对此紧急部署,极力稳定蔬菜市场,帮菜农寻找销路。其中包括组织指导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优先销售滞销蔬菜等等。
除了政府部门积极部署,民间的努力,也值得肯定:为了帮助菜农,西安市西稍门十字一餐厅专门推出“1元爱心菜”,希望帮菜农渡难关;而茶张村在阎良、周至团购5万多斤滞销蔬菜免费发放给村民。
这是一种可贵的民间行为,相信“1元爱心菜”和爱心团购会为心急如焚的菜农,带来一丝宽慰和希望。而面对近日周至、阎良等地区少数蔬菜出现的滞销现象,当地商务局、农委也决定通过政府牵线的方式,到田间地头收购70万斤包心菜和芹菜,免费发放给市民。残疾人和低保户等困难群体优先领取。这是及时解民忧纾的举措,值得激赏。
当然从长远来看,破解“菜贱伤农”怪圈,我们也并非没有应对之举。虽然单纯从学术角度来讲,农产品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价格波动实属正常。但是这次的波动,超出了一般价格调节范畴,就必须审视其间的不合理之处,并针对性地尽早着手改变。
这次的大范围“菜贱伤农”现象,至少给了我们几个思考维度。比如,对于农产品价格问题的正确认识。去年非理性的“菜贵”或许是这轮“菜贱”的前奏序曲。含有炒作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是导致市场信息传递失效的重要原因。对此,政府应提升相关公共服务质量,发布准确的供需信息。
再者,以有效的资源整合让分散的农民在应对市场变化时,能有组织地联动反应。销售模式也要转变,中间流通环节和交通运输成本都将得到大幅精简,让零散的菜农和超市、市场、保险机构之间的沟通成本将至最低,类似直销式的生产销售能大大以缓解农产品波动的负面影响。相比民间爱心团购,治标式的免费销售等,农超对接、打破信息不对称、健全菜农保险机制等,都是治本之策,是今后各方努力方向,也是打破“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