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种了2亩芹菜,一亩地卖了上万元;今年种了3亩芹菜,一亩地还卖不到1000元。
对于河南中牟大部分菜农来说,今年蔬菜价格再次遭遇“暴涨”之后的“暴跌”怪圈。菜农种菜不赚钱,与此同时,市民并没有买到便宜菜,这似乎又是一个怪圈。
菜农发愁
去年一亩芹菜卖了上万 今年不到千元
这些天,中牟县大孟镇李南溪村的村民们,焦虑的心情暂时有所缓解。
因为陆续有来自郑州、汝州等河南各地的企事业单位和商家,来这里购买滞销的芹菜了。
4月22日下午,看着从自家地里割下来的芹菜一捆捆上秤后装到河南世纪联华超市的厢货车里,中牟县大孟镇李南溪村菜农李小福,眉头稍稍有所舒缓。
“总算没烂到地里,前几天地里的芹菜卖不出去,可着急了。”40多岁的李小福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去年,他种了2亩芹菜,当时地头收购价五六毛一斤,品相好的能卖到八九毛。“去年赚了,我种的2亩地芹菜,卖了一两万元。”李小福说。
然而今年种芹菜却遭遇市场当头“棒喝”。李小福说他今年种了3亩芹菜,然而卖价不足去年的1/10,收成甚至连本钱都不够。
大孟镇农技站站长田超众这些天一直在大孟镇各个芹菜收购现场联络商家,他说,今年仅大孟镇就种植芹菜1100亩,而去年全镇共种植500亩,种植面积比去年翻了一番。
“4月中旬经过媒体披露后,来自省内外各方力量都来买芹菜,短短几天时间,卖出去了一大半,现在还有三四百亩待销。”田超众说。
市民感受
农民说菜卖不出去 市民感觉市场上的菜并不便宜
4月22日,世纪联华超市到中牟大孟镇购买了6000斤爱心芹菜,拉回郑州,分给了郑州各个门店。
“每个门店分千把斤,两天就卖完了,要是早知道这里芹菜卖不出去,我们早就来了。”世纪联华超市营销策划部副经理郭志华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直接到田间地头采购蔬菜,进价是一毛一斤,加上运输费用、损耗等,每斤卖0.15元基本够本,可谓零利润销售。
昨天,记者走访郑州市部分超市发现,有了这些滞销蔬菜品种加盟,多家大型连锁超市的一元区蔬菜品种有所增加,不少消费者纷纷抢购。
然而,在超市购物的郑州市民张女士并不认为目前的菜便宜。“除了两三个品种价格稍低,大部分蔬菜还很贵。”张女士说,在农贸市场,长豆角3元多一斤、西红柿2.5元左右一斤,目前正大量上市的蒜薹价格也不低。
对于市民的疑问,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蔬菜供应要经过3道环节,致使蔬菜价格高的上涨10多倍。
追本溯源
4种原因导致“菜贱伤农” “供过于求”说
今年中牟芹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至少20%,种植面积的大量增加,是导致芹菜价跌的直接原因。另外,芹菜的集中上市也是目前卖不上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河南省商务厅市场运行体系建设处副处长刘成庄分析,近段时间河南天气晴好,有利于蔬菜生长,大量的时令蔬菜上市,而目前并非消费旺季,造成蔬菜供过于求。
“流通障碍”说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分析认为,菜价下跌大部分会由菜农最终承受,而菜价上涨则由消费者埋单。流通环节过多,价格必然翻番。
“游资撤离”说
受去年韩国泡菜危机影响,不少游资认为今年白菜价格还会上涨,便在去年囤积了大量白菜。在济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大量的库存白菜正在以2分钱一斤的价格抛售,有些甚至白白送给附近的人去喂猪。
刘成庄也认同这种观点,今年全国性个别蔬菜品种滞销,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但这样的因素大多发生在白菜、包菜等可以储藏的品种中,类似芹菜等,不具备囤藏的条件。
“生产错季”说
有专家分析说,今年南方气温偏低,推迟了季节菜的正常上市时间,而北方天气正常菜也正常供应,南方北方的时间差被打乱,两地蔬菜集中上市,价格也就下来了。
政府行动
商务部门组织商家集体采购
除了中牟芹菜滞销,近段时间以来,郑州市惠济区的莴笋及周口市淮阳县的包菜,价格低至每斤几分钱也少有人问津。
国内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少数蔬菜品种“卖难”现象,如山东的卷心菜低至8分钱一斤,菜农绝望自杀;北京油菜5分钱一斤,菜农田间铲菜;陕西的花菜卖不出去,河北的菠菜烂在地里。
对于这种“卖难”现象,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4月23日表示,商务部已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商务部门与农业等部门密切协作,缓解蔬菜“卖难”。
一是加强商农合作,促进产销衔接;二是细分上海、山东、河南等地产销信息,加强信息加工、发布工作;三是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防止“菜贱伤农”。姚坚说,商务部已派出工作组,赴出现蔬菜“卖难”地区,帮助指导开展工作。
事实上,在商务部下发通知之前,郑州市政府快速出台了十大措施帮菜农卖菜,规定对芹菜实施保护价,产地售价每斤不低于一毛钱。
郑州市商务局则与丹尼斯、世纪联华、家乐福、大商超市、华润万家等在河南布局的大型连锁超市以及蔬菜批发市场、餐饮企业等16家单位签订“中牟芹菜购销意向书”,各大超市纷纷表示,4月22日~5月21日期间,以不低于市场保护价进行蔬菜收购。
补充建议
农超加强对接,实行订单农业 市内增设蔬菜专卖店
个别地方出现的蔬菜滞销情况,其实每年都会出现,“菜贵伤民、菜贱伤农”,这个怪圈历年来在中国多次上演,似乎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更容易进入“暴涨――暴跌――再暴涨”的价格怪圈。
芹菜、莴笋暂时被”解救“了,如果再出现下一个,又该如何?
近几年菜贱伤农的情况屡屡发生。分析表明,从目前赔钱的部分品种来看,基本都属于供大于求的:看到什么挣钱,农民就一窝蜂地种植什么,什么赔钱就干脆不种,到来年就出现“产量过剩”。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李辉尚称,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信息引导,加强农民和市场的信息对称,增强农民获得市场价格信息的渠道。
刘成庄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要想走出“暴涨――暴跌”的价格怪圈,必须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从个体种植向产业化种植改变,如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实行订单农业,菜农根据商家订单种植蔬菜,实施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
而菜贱伤农、市民买菜并不便宜这种怪圈又该如何破解?刘成庄建议政府应该加大蔬菜专卖店这一直销平台的投资力度,从而改善目前菜农不赚钱、市民买菜贵的两难局面。当前之所以“最后一公里”环节繁多,主要是市区蔬菜专卖店数量偏少,不能实现生活社区全覆盖。